全体行政、各支部(党小组)、全体党员同志:
3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这个问题上,全校各位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请各支部(学部)参考附后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校情和学情,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利用好思品课、修身班会课、党组织生活等多种有效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中共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委员会
二0一九年四月九日
材料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提出这些新要求
3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现摘取其中的精彩“金句”,供大家学习。
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3、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4、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5、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6、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7、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8、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9、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10、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11、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12、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13、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14、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材料二:在这次座谈会上,多位来自全国大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以下为对其中三位优秀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报道、访谈材料。
陈明青(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参加完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陈明青第一时间返回了上海,因为她心里有放不下的牵挂。
去年起,陈明青从华东师大一附中所在的上海虹口区流动到远郊支教,在浦东国际机场旁边的江镇中学带教毕业班。全校高三只有两个班,近半学生都选考了政治,她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巨大。
“有问题,我们一起去面对、解决。”在给每个班上第一堂政治课的时候,陈明青都会告诉学生,政治课不是背背书、讲讲大道理,而是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若有人向她请教经验,陈明青会强调四个字:“情理交融”。
情之一是情景。在陈明青的政治课上,电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陈明青会挑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的片段,让学生们在诵读台词和角色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寻觅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何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命题的真理力量。
情之二是共情。“共情才能共鸣,信心才有信仰。”在陈明青的思政课上,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比如,在讲到当前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候,她会让学生回家做调查,通过采访父母家人,了解每个月家庭的实际支出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教他们计算恩格尔系数,这个数据的高和低说明什么。学生在经过实际的对比之后,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性。“理论要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才能让孩子们理解并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她常常俯下身子聆听学生们的困惑和问题,“你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思想疑惑,找到思想根源在哪儿,才能对症下药”。
情之三是真情。陈明青坚信,思政课老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有真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走上讲台21年来,她的信仰坚定,坚持传道者先得道,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学力行;她的课堂充满魅力,始终关注学生所思所惑,为学生成长指引道路;她的学术充满活力,从国家和个人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与营养。
陈明青的政治课上,理论知识从来不是靠灌输,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调研探索得来的。“理论和生活距离远,往往阻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她会把课堂搬离教室,带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和人大代表结对,学生们了解了一项议案从萌生到成形再到提交的流程。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地了解了所生活的区域的优势和不足,并亲自参与城市设计,同国家方针政策建立关联,找到对应的点。“这样,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够带有情感,从‘知道’变为‘相信’。”陈明青说。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指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令陈明青有了如遇知音般的亲切。
“我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题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深深播撒在高中生心田》。”在陈明青看来,高中阶段是属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初阶段,思政课教师能做到的就是播下种子,“种子生根开花也许要到大学阶段,但是种子在高中阶段一定要播下去”。
陈明青清楚记得,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至少3次表达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大中小一体化”。“不能让学生变老,而要让自己变年轻。”
陈明青告诉记者:“中学思政课教师讲课应该‘瞻前顾后’‘纵横贯通’。”陈明青参与了上海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设计,她认为,高中教师只有了解初中学段和大学学段的思政课怎样上,才能更好地设计高中授课方案。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要符合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2018年宪法日,陈明青和来自小学、初中和大学的老师一起,对“宪法与美好生活”的主题进行备课。“小学讲规则意识;初中讲法律观念,主要通过提供数据结果,让学生有感性认知;到了高中,学生会接触具体的《宪法》内容,要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这样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直接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着重探讨法律制定背后的法制精神。”陈明青解释。
“思政教育应该伴随孩子终生,而我们身为教师,则要分阶段为孩子搭建好思想的阶梯,帮助他们更好成长。”她说。
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今天,陈明青面对的是一群“有思辨意识,但辩证思维不足”“有理想情怀、爱国,但还不够理性客观”的青年人,如何上好思政课,任重而道远。
“上好思政课,方法比理论更重要。”在陈明青看来,信仰是由内而外,遇到问题以后能够倚靠而坚守的东西,这是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反反复复体验,甚至几十年教育的结果。“学生觉得信仰是遥远的,和日常生活,和自己有距离。而信仰就是要把这些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你要相信这些东西,这是我作为思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李美文(全国中小学优秀品德课教师):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座谈会,四川有6名教师参加,攀枝花市十九中小学校教育集团密地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中学政治教师李美文,是其中一名。
李美文从事初中毕业班思政课教学28年,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品德课教师,还是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谈到思想政治教学,李美文给出了自己的经验:“崇真以做人,笃实以做事”,将“学科”变成“科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兴趣化,让学生觉得,原来,上思政课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理想有信念
3月20日下午,刚从北京返回攀枝花,李美文就回到了课堂上。
“我们去参会之前,没想到能见到总书记!”李美文说,3月18日的座谈会,一直开到中午1点多,她写下的笔记,在一个大的笔记本上,有满满的25页。
“很感动,很亲切,也非常振奋。”李美文感慨,作为四川6名教师代表之一参会,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同时,参会人员很多是全国各大高校的优秀教师、教授,而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政治老师,倍感荣幸。
从1991年起,李美文就一直是思政课老师。对于不少人来说,思想政治教学是个难题,看起来枯燥无味,但在李美文的课堂上,讲到精彩处时,学生们还会自发鼓掌。
“首先,我是一个很自信的老师,我要求我的学生也要自信。”李美文说出了她的“秘诀”,她教了28年政治课,一直给学生传递自信的理念,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李美文说,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副科”,但她坚持将“副科”变“正科”,将“学科”变“科学”。在教学中,形成了“明理、激情、导行”的政治教学观,开创了多媒体“六导”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所教的班级,政治课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
“要让学生喜欢,还得有真功夫。”李美文平时喜欢阅读,喜欢把相关内容与学生分享。她的观点是,政治课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用自己的人格影响教育学生,扣好学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些年来,学生们对她的整体评价是:“上李老师的课,感觉太幸福。”
构架智慧教育 让学生个性化学习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的社会,未来的教育,需要在‘人机协作’下共同作业,需要建立‘促进学习的工作’模式。”对于思政课教育,李美文还有更深入的理解,她说,现在是新时代,孩子们都是“00后”,随着教育大数据进入2.0时代,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打造智慧教育,成为时代的需要。
她认为,更多的教育工作,将在一个技术化、组织化、社交化、广泛化以及灵活化的情景下完成。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她所在任职的学校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教育,做到高效、互动、反馈、生成、自信、智慧。2014年,学校创建数字化校园,构建云教育平台,开启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成为攀西地区第一所“云教育”学校。2015年,学校还将“三疑三探”教学理念与“云教育”模式有机融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更加凸显。
李美文说,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也让学生能借助互联网,享受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这对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
吴又存(湖北省特级教师):
这位初中老师不简单,课堂上吟诗诵词还唱起花鼓戏,思政课也能讲得让学生落泪
一堂有趣的初中思政课长啥样?昨日下午,武汉市解放中学八(5)班教室内,教师吴又存正在上思政公开课。在他精彩的案例解析中,不时吟诗诵词,讲到动情处还唱起花鼓戏,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3月18日,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吴又存是湖北省唯一发言的教师代表。他把思政课上成了学生最喜爱的课,把道德与法治的种子播进了学生的心中。
课堂上的宪法模拟宣誓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相信他们是有翅膀的,他们的飞翔比暴风雪更高”……昨日的公开课,吴又存用一连串诗词,抛出博爱、担当、宽容等优良道德品格,再转入当堂课主题——“做一名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吴又存的课从不缺少故事:杀死室友的大学生马加爵、驾车撞人后又连刺八刀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用火碱和硫酸泼洒狗熊的大学生刘海洋、刺死班主任的高三学生罗某杰……学生们也讨论起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不敬畏规则的人,必将受到惩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道德修养到家风建设,再到学法守法,吴又存带领学生们认识《宪法》。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宪法》第一条和第二条,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似乎有了生命。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学生激动地进行了宪法模拟宣誓。
随着课程深入,吴又存吟诵起改编的《沁园春•雪》:“中国梦,民族之复兴,还看今朝!”讲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包干,他还唱起自己改编的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干起了大包干,家家户户有存粮……”
“吴老师的课内容扎实,每分钟都有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学生王可昕告诉记者。吴老师要求大家多关注社会热点,每堂课头5分钟都会让同学进行时政演讲。
盐炒饭故事让学生动情
吴又存的学生,几乎都知道他的几段成长故事。
“吴老师曾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他考得不错,母亲为他做了盐炒饭,他吃得很香。”八(2)班学生林裕智说。吴老师的经历,让同学们懂得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生万雨濛则为吴又存母亲的故事落泪。那位背着保温箱卖冰棒、提着竹篮卖馒头的妇女,让她更能理解自己父母的辛劳与付出。
“老师的个人经历,是特别的课程资源。我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吴又存说。
2012年,吴又存受邀参加教育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编纂工作,5年间数易其稿。“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明灯。”他说。
从教26年来,吴又存经历了教材的多次变化。不变的是,他真诚对待每一堂课,让学生们爱上了这门课。
■对话吴又存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记者:你是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
吴又存:很多人觉得思政课是副科,我不这么认为。只有内心认同这门课,才能潜移默化感染学生。不管讲什么内容,都要付出真心真情,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能硬性灌输,就像送礼物,方式不对,别人也不会愉快地接受。
记者:你觉得思政课的意义是什么?
吴又存:思政课最重要的意义,是培根铸魂。一堂真正的好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信念、价值、追求。学生们只有更加注重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思想建设,才能成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你上课的方式还会继续创新吗?
吴又存:创新空间很大,教无尽法。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如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课堂不仅仅限于教室,我曾带学生到学校操场、解放公园、市民之家等地方上课。学生要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在社会中感受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案例中感受法治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