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学校首页 | 校内公告栏

棠外党员主题学习系列选编材料十一

发布部门:党委编辑录入:付全中时间:2011年4月18日浏览数:

  各支部、全体党员同志:

  经党总支研究,四月份各支部要安排组织本支部党员同志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学习活动——网上学习棠外党员主题学习系列材料选编十一《我之学校观》(见附件一),并做好学习笔记;党总支委员、各支部书记及委员要认真学习党总支在校园网上发布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主题学习材料——《张伯苓学校管理的“四化”》(见附件二),并做好学习笔记。

  

        中共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总支委员会

          二0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一:我之学校观(陶行知著)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末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话说“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长。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同。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的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附件二:张伯苓学校管理的“四化”

  [摘要]张伯苓学校管理的“四化”即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民主化和人本化。

  [关键词]张伯苓;学校管理;“四化”

  在近半个世纪的南开办学实践中,张伯苓校长显示出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一整套高效能管理的经验。张伯苓的学校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四化”即扁平化、精细化、民主化和人本化上。

  一、学校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缩减组织层次,实施任务和目标分解,强化责权对等,采取分权式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

  南开学校从1898年的5名学生起步,1917年学生人数增至1000人,到1932年学生人数已达3000人。1916年,张伯苓校长提出了“责任分担、校务分掌”的改革思路,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扁平化管理思想初露端倪。1924年~1929年,学校的行政组织架构如下:“约言之,校长之下有主任,下复分五课:日教务、训练、体育、庶务、会计,分理学校事务。”学校建立了有序的分层次的管理组织系统。学校的组织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校长层,校长是全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总理全校一切校务”。为了便于校长总揽校务,学校不设副校长,设校长办公室。第二层是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第三层是师生员工。可见,与一般学校相比,南开学校缩减了组织层级。学校各部门分工明确,层层负责,教职工精诚合作。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各理其事。校长既不过劳,校事亦有秩序”。

  抗战以前,张伯苓校长精选管理助手,4所学校(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采用一套管理班子,条(教务课、训练课、体育课、庶务课和会计课)块(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结合,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极高。张校长主外,“抓大政而不问细务”,学校的内部事务主要依靠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处理。张伯苓先生的胞弟、南开学校的骨干张彭春先生深有感慨地说:“一所学校的建立,绝不是任何个人功绩,它是许多同心同德的合作者的集体结晶。”张伯苓在学校管理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批热爱教育、肯负责的管理骨干,如喻传鉴、伉乃如、华午晴、孟琴襄等,他们被喻为南开的“四大金刚”或“四大支柱”。喻传鉴分管教学,伉乃如担任校长秘书,华午晴分管财务基建,孟琴襄分管总务后勤。这4人大多是南开学生,对校忠诚,品德高尚,务实肯干;专业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强。张校长知人善用,对他们极为信任和器重,委以重任,授予全权。喻传鉴是教育专家,南开教学质量誉满中国,他功不可没。伉乃如负责对内协调,对外联络,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华午晴善于理财,自己设计房屋,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经费。孟琴襄把校园管理得整洁优美,甚至做到食堂没有一只苍蝇。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细,精细既是一种意识和态度,也是一种理念和文化。

  张伯苓认为:“事无大小,全在精神”。他说,大家不要看轻小事,积小可以成大。对小事忠心者,对大事亦必忠心。南开的学校管理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精细和精致,形成了南开特有的服务精神和管理文化。当南开学校学生满千人时,张校长发表感言:“故我校今日之最宜注意者,则为精益求精而已矣!”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具体工作中也得以体现。例如:庶务课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该课办事方法是‘不放松’,目标是‘经济时间’。因为‘不放松’,可以实事求是;‘经济时间’,可以成功快。依此两个原则,事工之效率可以大。职员诸人全抱一种‘能让人受累’、‘不让人吃亏’的心理,对于师生以及校役,务求其安适。”庶务课把全校所有的窗户都按尺寸大小编上号数,贮藏室中随时备有各种号数的玻璃若干,若有损坏,可以根据号数立即换上。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管理人员对各处玻璃破损率也有统计,易破损者备用多,不易破损者备用少。南开毕业生张源在“从小事看南开”一文中写道:“每次寒暑假放假后不出7天,我就能接到学校寄来的成绩单。我家距天津90里,寄信则要走2天。换言之,放假后5天内学校即寄出,在5天内,全校学生的考卷得评阅、计分,并抄写完毕。”根据《南开学校教务课报告》记载,仅抄发学生成绩报告单这一项工作就分8道程序,每道程序有的还有具体要求,一共用了3天半时间。从窗玻璃管理和抄发学生成绩报告单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南开学校办事无论小事大事,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南开中学一贯以校风良好著称。南开校风建设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张校长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具体细致,力求实效。就拿卫生习惯培养来说,学校提倡“节饮食、慎起居、勤运动和均劳逸”,专门编制了《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并拟定了《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对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饮食、运动、娱乐等,学校都制定了规范条例,以供学生参照执行。例如:《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中有如下内容:“今日早晚及饭后刷牙否?今日按时大便否……今日做激烈运动否?今日饮水几大杯?……睡时开窗否?”《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共包括20条内容,其中有如下条目:“6:15醒来,想想今天应做什么事(习惯了,到时自然醒来)……7:20分吃早餐……12:00午膳(不要忙,要细细地嚼,食毕漱口)。”内容细致但不烦琐,具体但不机械,符合人体生理规律,既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确保学校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可见张伯苓办学的认真精神和追求精细的态度。

  张伯苓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家,他始终坚持民主治校的作风,不搞家长制和一言堂。他提出了“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开诚布公”、“师生参政”等一系列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针,并认真执行。

  张伯苓常说:“学校不是校长的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他还特别强调:“南开是私立学校,但不是私有学校。”因此,为了使师生关心学校,参与校事,他大力倡导校务公开。南开实行校务通报制度,专门编辑《校务通报》,向全校及时通报学校重要事务。财务公开是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开的财务账目对内对外全部公开,摆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任凭师生随时检查。

  南开学校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越大,参与管理的程度越高,学校的凝聚力越强。香山会议是张伯苓民主办学的一个范例。1921年,学校在北京香山慈幼院邀请  

  师生代表共同研讨管理改革,仅学生代表就有十几人。师生合作是香山会议的主要内容,学校在会上讨论了“组织师生校务研究会案”。为了进一步“促校务之进行”、“谋感情之联络”,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务研究委员会”(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校性议事性质的组织),定期举行会议,师生共同谋划学校改革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对学校全局工作发表意见,还可以参加职能部门的业务性会议,参与监督与检查。一位南开毕业生回忆道:“各年级庶务代表不但参加学校庶务会议,还负责检查食堂工友清洁。我记得那年每餐吃饭,我提早到达饭厅,工友排班伸出手来一个个由我查看是否洗过,自觉很神气。”此外,学校还通过其他方式或渠道征求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时,如学校设有“言事木箱”,大家可以随时将意见和建议投入箱内;凡有重大事情需要征求师生意见,学校就印制“建议书”,供大家提出建议。

  南开学校民主氛围浓厚。尽管学校当时有许多要员、富家的子弟,但学校却不趋炎附势,对学生一视同仁,提倡学生之间公平竞争。在重庆南开中学,汪精卫的儿子学习不好,照样受到批评。教育部长朱家骅的儿子因触犯校规而被开除。虽然张伯苓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他在学校里提倡信仰自由,从不劝说学生信教。以“研究基督教之要道”的青年会是南开三大学生社团之一,它与其他学生社团长期融洽相处,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学校为学生提供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由精神。学校邀请不同政治派别、不同思潮代表的名人来校演讲、做报告,不同政见的报纸也可以张贴在一起供学生阅读。

  张伯苓在管理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通过挖掘和培养师生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治意识和高尚的情趣与人格,以“尊重”和“爱”为基础推进学校管理。学校上下左右处处充盈着爱心,给人一种温馨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家的感觉。

  张伯苓做过多年的教师,深知教师的甘苦。他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善待教师,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不要求教师8小时坐班。他想方设法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张校长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南开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但能做到准时发放。新教师一到校,学校就拨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一应俱全,学校每天还派专人清扫,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学校专门建立了教员游艺室,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为了解决住所离校偏远教师的住房困难,学校专门出资买地为他们建造住房。建房款先由学校垫付,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这一举措令教师们感激不尽。值得一提的是,张校长自己却一直住在臭气熏天的羊皮市场里。当年张学良拜访他,在普通居民区的泥泞土道上绕行多次才找到,张先生大为感慨:“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我所料,令人钦佩!”

  张校长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每到暑假或年节前,学校都要聚餐,张校长亲自主持餐会招待全校教职工,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每逢新教员来校、教师结婚或生子添喜,张校长都另有祝贺。若有教师不幸逝世,张校长不仅抚恤遗孤,而且为其举行追悼会,亲自致悼词。南开中学有一间“思敏室”,是为纪念早早去世的青年教师严约敏而命名的,里面悬挂着学校已故教师的照片,供全校师生瞻仰,缅怀他们为南开所做的贡献,即“以备徘徊瞻望之中,得识诸先生之仪容于不忘也。”为了纪念华午晴多年来创造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功绩,张伯苓提议重庆南开中学的礼堂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午晴堂”这个名字在南开师生中广为流传。

  张伯苓校长是爱生的典范,他以善于了解学生而著称。他曾说:“在当初二三百人时,予于全校学生,都能认识,并可略道其家中事。”。张校长十分赏识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学,在生活上对周恩来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次周恩来到张家,张校长总要留他吃饭。多少年后周恩来还记得这些,并深情地回忆说:“我小时候,校长给我熬鱼吃。”在南开校友中流传一句话:“他们的关系是轶出于普通师生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