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 开放、民主、求实、创新 ” 的办学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3年修订版)》指出: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于社会责任和市场规律,民办学校必须有自己准确清醒的定位,才能挖掘并发挥其核心价值。
的确如此,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因它既能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又能提供优质教育的选择。公办学校侧重提供公共服务和普通教育,其重心则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而民办学校的重心则在于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教育要求。面对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不仅要避免同质化竞争,而且要互补性发展,要力争“人无我有”,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优质教育对公办学校或许是锦上添花,但对民办学校却是生存底线。所以民办学校必须力争“人有我优”,走优质教育之路,要以“特,优、大、强”作为自己的生存根基,否则就没有出路,也没有退路。
介于这种严峻形势,一所民办学校必须如教育促进法所说,要有准确的定位,必须有意义非凡的办学思想。因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有效途径及其重要手段。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就会达到相应的办学效果。棠湖外语学校就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作为出发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广泛吸取中外教育的先进思想与办学实践,经过深入推敲和反复提炼,坚定不移地以“开放、民主、求实、创新”八个字,作为棠湖外语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全体教职员工自建校以来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结晶,是棠外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办学的指南。
开放——思想观念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历史的经验看,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放的程度越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发展的活力就越足,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渐日盛,这一切的进步都为教育的全面举措与实施,吹响了挺进的号角,这就是,教育必须走开放的道路,学校必须实行开放办学。
开放办学是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广阔的胸襟、一种雄伟的气魄、一种宏大的胆略,它体现了一种充足的自信、竞争的勇气和兼容的气度。当今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因此,开放办学是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思想。学校必须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办学,才能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开放不仅是意味着对一个观念的理解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当开放放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且成为所有教育主体的信念时,才能变成教育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只有开放式办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教育的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国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开放教育是针对封闭式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二、采用各种教或学的手段;三、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一方面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产品要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要适应世界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只有适应教育的这种开放性、国际化趋势,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多样性的学习要求,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优秀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开放意识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跟上教育全球化的步伐,我时常在想,我国的教育的确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以便与技术、知识、信息和网络革命相适应。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场思想革命,以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潮流相适应。我国的教育必须通过观念、体制、构架、机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才能迎接新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从传统教育的模式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从标准化、按计划培养的经营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封闭式的学习教育制度向开放型的新体制转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之所以浩瀚无比,就是因为它包容百川,容纳万物。学校也应像大海一样,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筛选与提炼出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东西,进而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因此,我们要放心大胆地实行开放式办学,真诚地虚心地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办学经验,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交流。单是这样还远远不够,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身心、思维发展的特点,按照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结构,系统地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引进优质资源,并通过国际课程和特色班级的建设,为育人开拓广阔的空间;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多元校本课程的创建,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通过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研教改实验,以此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塑造名师队伍,才能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当今世界正向高度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地球村”将越来越小,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要勇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开放,体现合作的智慧,只有开放,才能拓展视野、更新思想,避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只有开放才能及时吸收先进的成果、经验,充分利用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才能及时地抓住机遇,更好的应对挑战,不断的进步,夺取教育的新胜利。
民主——科学管理的钥匙
民主包括办学民主、治校民主、执教民主,民主是这三者的根基。人必须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是坦诚的、勤奋的、富有创造性的。树立民主的办学思想,有助于活跃办学风气,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教育民主的强大推动力,并为教育民主的实现提供新的途径。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民主是一种高素质的境界。
要做到办学、治校、执教三个方面的民主,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从教师层面上来说,就是学校以教师为中心,使他们在身心健康、专业提升和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帮助,从而激发和调动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优质工作,又能品质生活。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就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
要实行民主,一定要创造和谐的环境,因和谐环境是帮助每位师生走向成功的条件和保障。苏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从教师角度来说,人文的关怀,健康的关系,激励的机制,科学的评价,严谨的管理和学习的空间等,更有助于每位教师走向成功。从学生角度来讲,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多元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是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理念,可以让学校不步“企业化”管理的后尘,避免重“钱”不重“人”的不良倾向。
学校的一切成就、质量、荣誉、效益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作为一校之长,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从内心深处尊重、理解、信任他们,要诚心诚意地帮助每一个人,要把上级组织的任务、要求与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的需要结合起来。要把专注于发现教师的问题、找教师毛病的心态,调整为更多关注教师优点和长处的心态。
校长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要千方百计地增强每个人的自觉性,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诚心诚意地依靠他们来完成管理目标。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一个群体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所以,这里还要说一点,那就是一个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还不在于他能领导多少君子,而更重要的在于他驾驭了多少小人。当校长的更要明白,自己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发现了多少人才和培养了多少人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求实——履行职责的根本
求实,就是求真务实。求,就是探求,就是通过具体工作寻求事物的本质;实,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求真,就是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务实,就是要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求真务实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寻求事物本质的唯一正确方法,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飞跃,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务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飞跃,即把客观实际中求得的规律性认识,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想的结果。
所谓求实就是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发展趋势。因此,求实是一种作风,是一门科学。
求实是一种作风,是因为它的基本内涵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跟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真理,无畏地修正错误,在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功能中,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常识,人人都理解求实这种科学精神对于人生的意义。
求实的关键是如何求,首先需要我们眼界宽一些,立意高一些,准确分析和把握不断变化着的宏观形势,密切关注有关方面的发展情况,避免坐井观天。其次要求我们着眼低一点,思考深一点,密切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泥潭。把握客观形势,摸清相关情况找准自我实情,用一股钻劲和韧劲潜下心来研究问题,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去解剖麻雀,这就是“求”的最好姿态。“求”还要十分注意密切联系群众,群众出经验,群众出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既是优良作风,又是求实的重要渠道。
求实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的落脚点在于如何使之实。这就需要在找准问题,摸清症结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同时,要积极抓好,认真落实。须知再好的蓝图,再好的办法,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没有心无旁骛的实施,办法是不会奏效的,蓝图是不会成为现实的。如何使之实,还需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拟定好应对预案,才能更好地求实情、务实功、达实效。
求实精神、求实态度、求实行为这三者的统一,被视为人的较高的德性或德行。的确,求实应当成为人的普遍德性,应当被规定为领导者的责任义务,有了这个责任义务,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品性,就会养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这是医治虚假浮夸顽疾的最有效的途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做到两个落实,即思想落实和措施落实。
思想落实。其具体内涵是修身教育,因修身是人生追求的起点,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修德、修智和修体。对于教师“修德”的重心是“爱生、敬业”,要关爱学生,以人为本,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修智”是要求教师“博学、启智”,尽力做到开启思维,培养智慧,使自己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修体”是使每个教师都能健康工作,幸福生活。通过修身教育,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型、合作型、创新型、专家型和幸福型的名优教师,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技术特长,既能优质工作又能品质生活的幸福者。对于学生“修德”的内涵是“厚德、善行”,具体地说是注重道德修养,气度宽宏,有高尚的品格,善良的言行。“修智”是要求学生“好学、睿智、尚美”, 具体要求是积极求学,主动探索,思想锐敏,明辨善断,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修体”是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和阳光的心态,使其身心健康。
措施落实。任何措施定得再好,再周全,不落到实处,也只是一纸空文。棠外属于寄宿制学校,这就意味着,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既要关注他们的德智体美,又要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因此,全面育人 全程育人 全员育人,就成了必要措施。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要抓好“四个精细化”,即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教育 精细化教学 精细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教好一个学生,就能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就会造福一方百姓。
我们还要特别警惕的是空谈,因为空谈是求实的大敌。自古以来,空谈的危害极大。众所周知,战国时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国将领赵括,使40万大军覆没,从此赵国一蹶不振,直至国亡。魏晋时期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贬为“虚谈废务”,后人评论说,两晋亡于“清谈”。 空谈会掩盖价值观的空洞,屏蔽事物的真相,纵容可耻的虚伪,助长懒政的歪风。家长空谈可误一个家,封疆大吏空谈误其一方,国家元首空谈能误一个国家。所以毛泽东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胡锦涛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特别是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缘于实干,祸害始于空谈。少空谈,多做事,能实干,能行动,是一个人品质修养的体现。马克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应该戒之以空,从实以终,这样才会成功。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充分说明这一点。对于学校来说,空谈误教,实干兴校,这是毋容置疑的,我们必须牢记躬行。
创新——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使自己每天更新,那就要做到每天都有更新,坚持不断地每天更新。当今形势瞬息万变,发展永无止境,这就是时代的特点。所谓创新就是对传统思路,习惯行为,固有模式等的突破和发展,是思想的解放,方式的改进和体制的完善,是我们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不断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寻求新突破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只有通过不断探索,不断通过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学校保持竞争力、生命力的关键。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教育基本上是统治集团“愚民”、“驯民” 的工具。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批量化,工艺技术变化缓慢,因此也就形成了长期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守成性教育。在以信息化为重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特点是多样化、精细化,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进步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再是实物资源,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社会资本也将不再是货币资本,而是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技术。
从全局的层面讲,创新是指为整个社会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是社会富有活力的条件,是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从个体的层面讲,创新是指对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高级表现形式。
创新富含勇气和智慧。创新的关键是如何创,情况摸清了,就要想出办法、理出思路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因循守旧不是创新。既要有敢破、敢立、敢闯、敢试的勇气,又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创新之中就能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收到实效。但这个学习借鉴的过程必须要立足于实际,不能盲目照抄,生搬硬套。
创新是一种可贵品质。实践层面的创新相对简单,改变传统的做法,变更不合时宜的程序比较容易。理论层面的创新却要复杂困难得多,必须要大智大勇,敢于破除桎梏,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把创新落脚点放在“新”上,实现新而实,新而优。
我校创立、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办学机制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办学机制创新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教育观念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是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对教育功能新的定位,其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强调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守成型”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转变。
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创新,使棠外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上,不仅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让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都得以实现。归结起来说,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这一出发点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上,就是关注的决不是学生眼前的分数,而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和未来一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着力于培养学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素质。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做人与成才、智商与情商、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并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重视当前教育现状中极易忽略或无暇顾及的人格、道德、法制、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倾向、自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他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结 束 语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想法,是指导性的。它具有实践性和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继承性和借鉴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它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使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实践;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有助于人们合理地认识未来,勾画教育的蓝图。
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是没有地域之分的。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知识的公共性也促使教育的发展必须向实现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迈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新一代成果代替旧一代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成果,综合发展成新技术。只有开放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突破融合的创新,才能使新知识、新技术为全人类所共享。
因此,“开放、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思想,是一个相互促进、复合推进、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开放是前提,民主是手段,求实是要求,创新是目的。没有开放,一切以按陈规陋习办事,就没有民主;反之,没有民主,一切以长官意志行事,也不会有开放。求实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它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有特定的环境和基础。创新必须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在现实工作基础上展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会有最佳的效果。求实与创新,二者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相互依存,又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的两个重要原则。 所以,求实和创新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不是为求实而求实,为创新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推动发展。若创新没有求实为前提和基础,这种脱离求实的创新,就没有出路,就不可能成功,它只能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反之,脱离创新的求实,只会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工作,犹如邯郸学步,贻笑大方。而没有发展的求实和创新,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意义和生命力。所以,不论求实也好,创新也罢,都是在发展中进行,在发展中完成,在发展中实现,它俩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科学地把握。
总之,学校工作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开放、民主、求实、创新”这个办学思想,而不是“开放”“民主”仅仅是这几项工作, “求实”“创新”仅仅是那几项工作。在我校的办学实践中,“开放、民主、求实、创新”共同体现于各项工作中,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这一点,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勇于创新的高昂锐气,在求真务实中,我们的工作才能扎扎实实,富有成效,才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并取得卓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