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 发展 创新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整个世界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时空压缩”、“千变万化”的时代。未来学家断言,人类社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创新将成为新世纪发展的主导因素,国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新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又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教育在世纪末得到了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
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面向新世纪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今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教育发展思路,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工程”被列为六大工程之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
随着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揭示和批判,“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界最为炙手可热的名词。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此导致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如北京有一所小学期末考试让学生自己挑选考试科目,你语文好就考语文,数学好就考数学,实在不行,做一个前滚翻也算合格。这一不讲科学、近似笑话的做法,却被某大媒体作为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加以宣传报道。可以说,简单地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视为素质教育、简单地将学生具有某些技能方面的特长视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的认识和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这种将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标签化、甚至庸俗化的认识和做法,忽视了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向歧路,使人产生“素质教育换汤不换药”、“素质教育不过尔尔”等错误认识,极大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素质的教育。这种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的素质包括生存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这三种素质都不是某个方面的素质,而是在层次上递进的三种综合性素质,它应该在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之外再加上“学会创造”构成“六会”。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以这种教育观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的、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当然,每个人最终将依其所具有的这三种素质的高低而表现出生存状况的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终生教育观,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观,既强调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它既注意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更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它还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则是在静态的一次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它更强调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忽视受教育者以后的发展;它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它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忽视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它是一种封闭式的单向灌输,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缺点。生存能力差不仅表现在自立自理能力差,而且表现在意志品质差、心理素质差。发展能力差不仅表现在自我学习能力差,而且表现在缺乏自我学习的动能。创新能力差不仅表现为动手能力差,更表现在思维能力差。他们常常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应该说,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不少人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但为什麽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呢?现行的高考制度和现行的教材体系是两个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是很重要的内部因素。
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下,特别是在一次教育观十分盛行又没有建立起终生教育体系的情况下,由于生存压力转化成升学压力,高考已经远远不是一次普通的升学考试,而成为了就业者获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角斗场”。在这里,一分之差就可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试教育屡禁不止有其必然性。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应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建立终生教育体系,树立终生教育观念,同时“高考指挥棒”由过去注重对知识的考察转向注重对能力的考察等手段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行教材体系的最大问题在于教材太旧、内容太多、程度太深,忽视认知规律,缺乏时代“气息”,造成不少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现象。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企图通过不断加深教材难度、加大教材容量来提高教育水平的做法无疑是很不合时宜的。它使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备受挫折,丧失了学习的最原始动力——兴趣。有专家认为我国的教材“窄而深”,外国的教材“宽而浅”,我国的教材对那些搞科学研究的人比较有用,对大多数不从事科研的人来说则缺乏人文的教育。而基础教育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国民素质教育,因此这不仅造成了国民素质培养的缺陷,而且造成了大多数人的智力浪费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信息化社会,改革我国的教材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如果说高考制度和教材的改革必须由国家来进行的话,那么提高教师素质则是每个学校当前必须抓紧抓好的大事。实际上即使在目前情况下,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达到了那些热衷于应试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高升学率。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说明了在目前的形势下,素质教育不是不可为的事情,关键是“做不做”和“能不能做”的问题。
“做不做”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应该看到,信息化社会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知识的超速积累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的迅速变化,势必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巨大冲击,人们再企图用传统知识掌握方法去适应社会要求已几乎不可能。因此,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必须由过去教给学生一点知识,转到将一定的知识传授和学校经验当作载体,使学生获得获取新知识的知识基点,熟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养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进取性性格趋向上来,做到“授人以渔”。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的迅速变化面前束手无策,那只能说明教育是失败的。
“能不能做”的问题,实质上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能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问题。笔者注意到,目前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水平,将有助于他们学科教学特长的更好发挥,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同时,大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快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在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基础的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将成为现代化背景下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教学方式。它汲取知识的方式是自由的,学生可凭借自己的理解、需要去获取人类无限大的知识库中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发展自己潜能的空间。在这里,师生之间可以采用讨论等交互式学习方式,针对学生个人问题,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讨论,在民主平等基础上更有助于其学习接受。而且网络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自由和便利外,还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条件,这种学习过程的实践化,使学生的学习更趋深刻。
知识经济的曙光正划破新世纪的黎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