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校的实践与思考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是对教育战线指明了“以德治校”的方向。

以德治校,首要的是以修身为本,以德教为先。把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和以德治校、以德执教紧密结合起来,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的重要途径。依法治校属于制度建设与制度文明,以德治校属于思想建设与精神文明;依法治校是以法规制度的强制力,规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以德治校是以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制度的严格规范能有效地避免道德失范,并促进优良品德的养成;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更好地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有力保障。

以德治校,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来说,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思想素质,二是道德素质,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相互渗透的。

思想素质方面的提高,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一个人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就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困难、曲折的逆境中经受考验,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分清大是大非,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个总的看法,简单地说,价值观对某一个人而言,就是什么是他认为最重要、最值得他去追求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今天,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是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树立了这种价值观,人们就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地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明确了价值观,对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就比较容易了。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管他在什么岗位上,都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来。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作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的统称,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培养时刻想着别人的思想,是我们培养和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献身精神、群体意识、责任观念、博爱精神和诚信原则,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才能培养出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品质良的人才。

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制度建立的基础和源泉,先进的道德规范是制度追求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和法律是底线,德教和德治是通向高水平社会规范的必由之路。学校作为培育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主阵地,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还应通过以德治校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完成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重任。

回顾棠湖中学建校10年来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紧密结合、制度管理和道德教化相互作用的实践历程。学校1991年创建,1996年评为省重点中学,2001年接受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被称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鲜活样本和成功例子”。这个成就的取得,是同学校始终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和吸取人类道德精华、坚持和加强以德治校分不开的。

首先,以“德”来提高办学规范的标准。

依法治校是所有学校基本的办学要求,以德治校则是一种更高的标准。学校一创建就确定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方针,因此10年来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始终以“德”的标准为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这个“德”,就是立足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个高度,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而决不是汲汲于眼前的成绩。比如,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就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邀请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定期来校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千秋祸福,因此开设了环境保护必选课,对所有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环保教育,努力把下一代培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公民;信息技术将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必将成为现代人新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较早开设了计算机信息必修课,前瞻性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已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展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学习,并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计算机道德和信息文明教育,走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前列(教育部要求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中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几门课,至少在我们开设的时候还没有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体系,也不是会考、高考和上级评估学校的内容,但我们从“德”出发,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这几个方面的素质,努力为学生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命运积下“功德”。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德育工作检查到位、考核到位、落实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就是要明确培养一代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崇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像抓常规教学那样坚持不懈。强化教育为首的意识,这是新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问题,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育出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因而,学校工作要始终以德育为主,贯穿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线,抓住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题作用,把德育为首的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学科的教育中去,坚持以“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三个育人目标,并作为考核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工作业绩的依据。

对德育工作的检查、考核、落实到位,就是对学校德育工作,每学期要检查、考评两次,检查要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查教师的教态,师生精神面貌,学生的行为规范;听学生对教师的反映,听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看政治环境,卫生环境,校园面貌,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依据。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当面于以指正,做到奖罚分明。要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对德育工作的先进个人要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抓德育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转变学生的思想,转变学校的环境,转变师生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这是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重心,也是抓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其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严密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有序的必要基础,特别是我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必须以雷厉风行的制度管理尽快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而在此基础上,还必须结合和加强“德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事物时刻都在发展变化,而法规制度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规范,因而难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僵硬性,而且,为了增强法规制度的适应性,在制定条款时又不能不出现一些模糊性、弹性的内容,所以,法规制度在实施、执行的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公正、准确地体现其宗旨和精神,取决于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由于道德和法规制度都是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道德水准的高低与遵规守法自觉性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如果只有制度管理而没有道德的支持配合,管理者就会利用制度的模糊性和弹性,不公正地执行制度,被管理者也总会千方百计地寻漏洞钻空子,正如古人所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没有良好的道德风气作基础,法规制度再严,也难以有效地防范和遏制歪风邪气。

我校有机地融合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法家“务法”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确立了“制度乘以情感再乘以德治”(任一因素为零则结果为零)的管理理念,以制度规范人,以情感融洽人,以德治感化人,相互促进,统一作用,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同时,强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在他身上就失去了约束力;当一个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其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规范标准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这时制度规范也应通过修改来加以适当提高。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就要相互促进,并推动着制度管理和“德治”共同提高质量水平。

第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新世纪之际,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上,强化师德教育,使全校教职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育人。因此,重视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重中之重。

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实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大量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做,去落实。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直接接触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高尚的情操。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无疑对于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重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整自己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祟高的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表现在:少数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强,忽视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少数教师不重视良好师表形象的塑造,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角色应有的人格风范,纪律观念淡薄,在与学生交谈时过多地渲染社会的阴暗面,流露出消极情绪;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热衷于搞第二职业等。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水平,使教师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和道德魅力在学生中起到道德示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对自己提出较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要以德立身,行为世范,“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举,做道德楷模,大力促使教职工树立“四个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精神,知难而进、永争一流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神。强化师德评价,在推优评先、晋职提资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全校上下要逐步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三德”,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敬业精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并推己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待生如子。

第四,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来培养。

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切实贯彻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想,强化做人教育,大力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五心”(对祖国献忠心、对集体献爱心、对他人献关心、对父母献孝心、对自己留信心)、“三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现代人)教育,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质,特别是现代诚信意识。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感化,使优良品德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内化、强化,有效地优化学风、校风。

在以德治校上,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不要裹足不前,在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的同时,其中还有大量需要深入思考分析、需要不断改进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世纪里,江泽民总书记“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的指示精神,就是我们工作的指针。我们要更科学地加强和改进以德治校工作,为建立和完善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体系、振兴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