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优质教育的思考


“优质教育”是近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学者对优质教育的概念,实施优质教育的意义、方法、策略等方面,作了专门的研究和阐述。本文仅从学校实践优质教育的层面,谈一些看法。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些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上,但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

建国五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现在已有85%以上的地区基本实现了“普九”,一些地区还大力发展了高中阶段教育。可以说,我国教育在量的发展上,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教育的要求。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剧烈的竞争,为了生存,人民群众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接受一般的教育,享受优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迫切愿望。因此,我国教育从满足量的发展到追求质的提高,既是一个重大的的观念转变,也是经济实力增强的体现,更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现象”十分严重,这已经从人才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矛盾也由此而产生。所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要发展必须质量与数量并举,必须大力扩展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优质教育

这是每个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优质教育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应该在干部和教师中对优质教育的理解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因为,理解上的偏颇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偏差。由于“很少有学者按照严格的逻辑要求给优质教育下定义,大家更多的是从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优质教育的时代意义等方面来逼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的”。代表性的观点有:“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培养完整的现代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优质教育内涵的集中表现”,“优质教育包含了一种承诺”,“优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人性潜能发展的完善教育,包括追求全面品质的提升和注重过程绩效与附加价值”,“优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不同时期的优质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等等。目前,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优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优’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同时,因切入点的不同,优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是多面向的”。可见,优质教育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一)优质教育是学校的不懈追求

尽管优质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还有许多一时难以准确表述的不确定性,一时难以界定的因素,但可以说,当我们提到这一概念时,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有了学校实践优质教育的预想和蓝图;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对自己实践优质教育充满了激情,并对自己怎样实践优质教育有了一定的打算,产生一种急切的渴望和追求;甚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我们的家长都对优质教育充满了憧憬,并对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期和渴求。所以,优质教育概念尽管宽泛,但它并不虚无缥缈,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留下了较大的想像空间和发展空间。因此,学校可以将优质教育的实现,作为教育理想来追求,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来力求优质教育的实现;可以把优质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赋予它特定的内涵,一步一步地用实际的工作去万成它;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把优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用它来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促进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优质教育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笔者并不企望用假想代替现实,以此来使自己和他人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或是作为对社会和家长的搪塞,而是感到我们不能再像早些年对素质教育的讨论那样,停留在素质教育概念上坐而论道,贻误了大好时光,结果有的学校先行一步,在素质教育实践上夺得先机,得到发展,而部分学校错过了发展的时机。所以,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我们的研究和讨论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优质教育概念的讨论上,而应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并不断完善。鉴于目前对优质教育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中,还没有更多的条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不妨先从定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来实践优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再逐步完善,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上来。由于现阶段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更多地是认可将优质教育与名校,优质教育与特色学校结合在一起思考的,认为实践优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创建名校或创建特色学校、展现特色学校风采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各个学校和每个教师现阶段对优质教育的理解,在学校安排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实践,其结果将是一个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宏伟场面,反之,我们将无从着手,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进展。这也就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当然,优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时髦的口头语,更不是一种应景的手段。优质教育就是一项事业,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而去拼搏的不懈追求。

(二)优质教育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一种承诺

从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讲,实践优质教育是对学生、家长、社会的一种承诺。既然是承诺,也就是要对社会和家长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让学生享有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教育是一种服务。实践优质教育就是应给予学生一种优质的或良好的服务,所以,教育要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服务,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是对学生,而且要把它作为对社会的一种诚信服务来实践。所以,探讨学校实践优质教育,不是简单地给学校贴上一张优质教育的标签,而首要的是要充分挖掘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立足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以人为本,为教师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校如何实践优质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又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可见,无论是党的教育方针还是党的十六大,都对教育提出了质量要求,而且最终都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这是实践优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优质教育指引了前进方向,也为学校实践优质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思路。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学校实践优质教育可以从拓展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入手来考虑。

(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既指学校内的硬件设施,也指学校内的各种软件的优化;既指学校内的物化资源,更指学校内的人才资源。不论是名校还是办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一般来讲,学校内的教育资源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可能就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现象”,在较多的学校中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稀释现象”就更为严重。时下,社会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学校物质资源匮乏的现状相对能较好解决,只要有钱,就能及时补充数量足够、功能齐全的各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解决教育硬件资源的“稀释现象”,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设施、设备的需求。困难的是在教育规模扩大之后,对优质的教育软件资源的迫切需求,因为这是不能用金钱买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是要依靠学校长期的培养和积累,譬如优秀的师资,出色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严格、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甚至也包括优秀的生源等。

所以,学校办优质教育,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时,要破除重硬环境建设,轻软环境改善的意识,树立软环境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环境的观念;在学校内,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软资源)的配备、教育教学的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的结果,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出一种均衡。在一个学校内,如果在生源分布、师资配备等软资源的配备上,出现人为的差异和不均衡,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差异太大,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优质教育。

为了克服上述软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保障优质教育的实现,学校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时,特别要注意扩大人才资源,要把软资源中人才资源的拓展和配备放在首要位置上。

(二)狠抓人才资源,是实践优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一所学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实施优质教育,拓展教育资源,重视人才开发,其核心都是为了释放学校发展的巨大能量。因此,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 可以看出,教师的入门培训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终生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使自己不断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实施优质教育,应着眼于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世纪对教师职责的新要求,从学校和教师的未来发展着想,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支撑点,分别采取招聘、培训、使用、推荐的教师队伍培养办法,努力开发人才资源。学校应把教师看作“蓄电池”,第一次把电充足,在放电过程中又不断充电,人才的能量才不会过早衰竭。只用不充,再优秀的人都可能能量耗尽。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足额投资、超前投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学校可以用招聘的办法引进部分优秀教师,但是,要真正地、大面积地提高学校整体的师资水平,仅靠引进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学校做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培养工作。为此,学校要狠抓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教师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可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对全校教师的全员培训(亦称基础培训),如基本功培训、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培训等;二是对骨干教师的中级培训,如科研培训、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制作及应用培训等;三是对名教师的培养,主要指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提高等。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应特别注意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这样作,既为学校办好优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可在使用过程中培养和发现一批干部。因此,要在转化上做文章、下功夫。对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带动学校管理科学水平的提高。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学校要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的带头人,广泛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形成教师广泛参与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适应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的内容与方法,以应适应当前和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应引入反映当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的最新成果,以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利于教师开拓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开发不够,另一方面人才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加快人才资源建设,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是加快学校发展优质教育的不竭源泉,是学校发展的后劲所在。

为保障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入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营造学校内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教学人员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改革分配方式,合理拉开差距,充分体现教学人员的劳动价值;要保障用于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学习考察的经费投入。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业务精湛,既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又有改革创新意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

(三)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在学校教育资源中,人是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实施优质教育,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中不仅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还要进一步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纵观建国54年来我国的教育实践,人们崇拜名牌学校,一般或慕其有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的办学传统,严格有序的办学规范;或慕其有优美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实验条件、有藏书众多的图书馆;或慕其有桃李满天下的办学业绩;更多的是羡慕其有优秀的师资。但凡名牌学校,都有若干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生爱校,在当地群众中口碑好、响当当、硬梆梆,在本省、市或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而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这些名师,就是这所学校优质教育品牌的支柱,也是这所学校办学的最重要的人才资本。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注意并扩大了学校的人才资源,还要注意树立学校人才资本的观念,逐渐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实施优质教育的第一资本,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是全面实施优质教育战略的关键;优质教育的实施又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关键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重资源,轻资本的意识,树立资本是资源活的形态的观念;破除重拥有、轻转化的意识,树立资源只有通过培养才能成为资本,必须在转化上做文章、下功夫的观念。

名师是人才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学问的大家、教学的能手。名师既是对教师业务层面的认定,更是对教师道德人格的肯定。他是被学生、同行和社会公认的、对一定范围的教育起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的教师。名师必须加入到教育科研的行列中。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学会不断地总结自己,从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校正教育的偏差,实现高效教学,才能提高自身与学校的知名度,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里有影响的教师;名师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成为这些领域的先行者;名师要创新更要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名师要有理想和追求,承担起在一定范围内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自己周围聚集一批青年学子和教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增强影响力,扩大辐射面。

学校应认真整合教育资源,加速名教师的培养,认真落实学校内的“名师工程”。的确,名师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学校既要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更要压担子,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这样作,不仅可以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从人才资源学校逐步转变成为人才资本学校,有利于学校和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发挥优质教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优质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学校的共性;教育科研、教育教学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改革,是优质教育学校的优势。基于此,优质教育学校能在同类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优质教育不可能独立撑起教育这片兰天,它只有在同类学校中起到示范、骨干和辐射作用,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名校办民校,从管理、干部、教师和教研、科研诸方面扶持薄弱学校,是优质教育学校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可行方法。

实践优质教育是时代给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必须竭尽全力,抓紧抓好。



(2004年4月20日《成都教育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