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

——在双流县素质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是,不管教育工作者们对素质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素质教育最终的、最重要的价值指向,毫无疑问应归结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未来世界的竞争,最大最激烈的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走上社会的青少年和儿童。这种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此,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能在未来社会条件下开拓创新并以此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对教育的前瞻性特点的认识,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素质,包括生存素质、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这三种素质都不是某个方面的素质,而是在层次上递进的三种综合性素质,每个人最终将依其所具有的这三种素质的多少而在未来社会中表现出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此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其未来的发展。

未来人才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素质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即智商的高低和情商的高低(这里所说的非智力因素不同于影响智力教育和智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未来社会必将是更加开放的社会,在那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只取决于他智力的高低、知识的多寡,而还要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尽量赢得别人的支持并不断实现延伸自己的最大可能性。有研究者认为,人的成功有80%是由情商因素决定的,智商因素只占20%。虽然这种观点未必完全确切,但无庸置疑的是:对于智商达到一定水平的人而言,情商就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空间分化的更重要的因素。智商作为一种必要的背景,是一个人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素质的坚实基础,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点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产生持续的、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情商无疑是一个人的素质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由此看来,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素质的基本模型,应当是智力素质(与脑信息处理机能相关的能力)和非智力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良好的协同发展,并彼此融合、相辅相成。而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正在于割裂了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协同发展。由于目前的考试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智力素质的考查,从而使以考试制度为事实导向的教育实践忽略了在未来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决定性作用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而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吸引千百万的人去“应”它,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实践事实上的导向,是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看到的是:考试制度正是决定学生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状况分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这样的判断和行为具有严重的短视性,只要我们以前瞻的目光来预见未来,就看得出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多么的贻误人生、遗害未来!

因此,要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歧途转到素质教育的正轨上来,必须面向未来,注重教育的前瞻性,着眼于培养具有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素质的人才,着力于促进教育主体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对教育主体拓展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教育又较为忽略或无暇顾及的非智力素质,我认为主要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形成与生命、信仰、尊严、文明、发展、创造、社会接受等有关的积极价值观并建立合理价值关系的能力;自我定向能力(独立性、自我引导与自我负责);高度敏感性(对变化的敏感和对可能性的敏感);主动适应能(敢于迎接挑战);对不明确情境的耐受性(冒险性和自我拓展倾向);抗拒压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从压力中激发出针对目标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我向或他向的破坏力);社会角色意识(社会定位概念、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人际关系调整能力(情感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善于竞争与合作(工作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文化道德修养;可持续发展倾向(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未来人才,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上述非智力素质方面加以高度的重视,并切切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2000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