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信息技术,为棠外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成都商报  时间:2011年12月29日 浏览数: 打印

  “信息技术要走在全省前列!”2003年,棠外建校伊始,黄光成校长就投入1200多万用于信息化建设,并对信息技术处下了命令。

  其实,黄校长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时任棠湖中学校长的他,就投资150万,建起了四川省首家校园网络。

  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信息竞赛、电脑制作比赛荣获国家省市的奖项204次;教师参加各级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2人次、二等奖19人次,省市县一等奖共计117人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百佳网站、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中国影视教育特殊贡献奖、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八年来,棠外的信息技术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校园网,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经费投入,实行“专项专款”,解决场地、硬软件等问题;人员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项专人”;制度投入,建立科学、合理、详尽的制度体系;认知投入,探索出适合棠中外语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打造川内中小学门户网站中的精品,棠外以“四个投入”为管理方略,以“管理、内容、特色”为抓手,努力达成“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服务理念。

  “只要资金到位,硬件投入很容易,但建好后,如何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之中?”在信息技术处樊永红主任看来,旨在提高管理效率、准确分析数据、提供决策参考的“软件”已成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在深圳,只要舍得出钱,要找一个技术像你这样的人不是难事,但难的是要找一个像你这样有责任心与做事方法的人却不容易。”1999年,现任网络技术总监的陈建辉离开日本东芝公司,来到学校时,日资老板恋恋不舍,极力挽留。

  感动于黄光成校长的“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引进理念,被引进的陈建辉专门负责后台管理与软件开发,着力加快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我们常说,假如花一千亿美元请一千个博士开发一个系统,但不同的单位使用起来则会有不同的效果;微软所开发的Office累计投资上千亿美元,但不同的人使用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在陈建辉看来,其关键还在于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要与单位的信息化目标、组织架构以及制度相联系起来,系统才会发挥出其最大值。

  记得2004年的一个初冬,一位母亲专程从阿坝州赶到棠外,在食堂打印自己孩子的消费明细,为的是监测孩子把钱拿来吃饭还是用于其他。

  启迪于这位母亲的牵挂,由棠外自主开发的“校园一卡通”迅速应用于学生的管理之中。现在,棠外的家长不需到校,直接在网上就可以查到自己孩子的消费明细:充了多少、消费了多少、早中晚吃了多少,都一清二楚。当然,学校也会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利用学校的短信平台,把学生上个月的消费统计情况以短信形式告知家长。

  现在,从学生报名、考试到阅卷、录取、缴费、分班、学籍、就餐、学生成长档案、家校互动、借书等任何管理环节与程序,都采用电子记录,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进而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陈建辉与同事们独立设计、自主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视频资源采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家校通系统……”具有花钱少、使用方便、效率高的特点,由此引来了不少关注的目光。2002年,成都有几家公司慕名找到陈建辉,动员他把自己所开发的软件形成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去,但陈建辉婉言谢绝。

  目前,根据ALEXA统计数据,棠外的校园网在四川省中小学的门户网站中名列前茅。但黄光成校长并不满足,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加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力度,不断开发校园网的功能,进而实现校园网价值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同频共振

  平时,教师所使用的很多课件还是以讲授为主,演示的多媒体只是把不形象的内容形象化、不生动的实例生动起来,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偏差,樊永红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为了提高教师的整合意识、提升整合技术,2008年10月17日下午,樊主任在棠外第一阶梯教室,为青年教师把脉、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

  在樊永红看来,不论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任何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而不能成为学科的教学目标。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与效率方面的困难,而信息技术恰好能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在学科教学过程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和词语运用的巧妙,就要让学生知晓李白当年游庐山时的写作缘由。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诗句的妙处。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步骤就是整合点……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整合的“五步法”: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理想教学过程中整合点的诊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选择、理想教学过程中整合方法的选择、课件设计与集成。

  2010年11月27日,第八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学术年会”在米易县举行。来自棠外的刘剑英、张敏两位教师以绝对优势,双双荣获本学科一等奖。

  “设计新颖,创新了微型课形式,整合点非常高明,通过配乐朗诵巧妙展示语文教师的功底”对刘剑英老师的课,第一组的评委组长大加称道,并临时布置任务:“你马上写稿子,等下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第二组评委组长赞扬张敏老师“体态大方,口语优秀,整合点非常好”,米易县英语教研员代表承办单位米易县教育部门盛邀张敏老师为米易一中校英语教师上一堂示范课。

  正是凭着新颖的教学设计、绝佳的整合点选择、简洁大方的媒体运用、干净利落、文采斐然的表述,两位老师的精彩表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近年来,棠外教师在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2人次、二等奖19人次。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棠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导向,落实“立足长远,发挥人才、设备的优势,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策略,有效地达成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同频共振之功效。

  棠外电视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9年12月13日,在首届中国校园电视节上,棠外选送的专题节目《俄罗斯总统的小客人在棠外》,以独到的新闻视角、全方位的叙述手法、流畅自然的编辑、深刻鲜明的立意,获得本届电视节的金奖。同时,棠外还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

  “棠外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四川中小学校园电视台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对棠外电视台,省电教馆原副馆长姜圣如是评价。

  其实,创建于2004年的棠外校园电视台,定位于“学校发展轨迹的记录者、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平台、师生了解社会的纽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注重培养兴趣、拓展视野、锻炼能力、提高技能等方面出发,开设了“棠外新闻”、“魅力棠外”、“棠外访谈”、“品位”、“音乐房子”、“我爱看电影”等多个栏目。在三名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有近千名学生参与校园节目的策划、播音主持、摄像、编辑等工作;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分别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中国影视教育特别贡献奖”……

  “当我们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每个片子时,总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信息技术处副主任顾运梅的话,表达了一个校园电视制作人追求的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棠外电视台,永远在路上。”

  在棠外电视台的老师们看来,校园电视台要根据节目类型和受众的品位,用心去做好每一部片子。顾运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08年6月所做的专题片《爱,棠外在行动》。

  这部记录片的题材完全源自于“5.12”事件中的许多爱的故事与细节:余震强烈棠外师生却始终坚守在一起、黄校长关爱手电筒女孩邓清清、地震孤儿小鑫慢慢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接收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入读棠外……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语,都以爱为线索,用独特的视觉构筑起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

  2011年3月中旬,央视俄语频道以棠外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为蓝本,制作了五集电视纪录片《爱的海洋》。

  “新闻最有价值的就是真实,这就要求我们校园电视台工作者要用镜头去捕捉细节、用敏锐的视角去发现、用敏感的心灵去感悟我们的生活,用真情还原生活的本真面目,带给观众对真善美的更多思考。”今年9月24日,在首届全国影视教育论坛上,面对来自全国影视教育的专家,顾运梅慷慨陈词。

  “在北京没有哪所中小学有你们这样的专业团队。”资深媒体人宣旭顺对棠外电视台所走过的路予以中肯的评价。广外外校校园电视台负责人张洪亮也是赞叹不已:“棠外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新闻点抓得非常好,既有国内视野,又有国际视野,引领了中小学校园电视的发展方向。”

  给每个学生以展示的机会,把关注的目光对准每位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棠外电视人孜孜以求。几年来,棠外电视台选送的近十部作品被中央电教馆评为金奖;有18名学生主持人获得全国校园电视主持人大奖:其中金奖6名,银奖11名,铜奖1名,学生彭诗斯、唐露菡、刘鸿江先后被邀请担任“中国校园电视节”颁奖晚会现场主持人。棠外电视台迈上了四川校园电视台的高端,已然成了棠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都商报】信息技术,为棠外插上腾飞的翅膀
【成都商报】信息技术,为棠外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