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参半是读书——在棠外高中教师读书活动会上的发言
文/邵培德  时间:2012年3月6日 浏览数: 打印

  很高兴在这里与领导、老师们谈一谈读书的话题,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苦乐参半是读书”。这个题目曾经在光明日报主办的《书摘》杂志2001年第九期上发表过,不过那文章较短,如作为40分钟的发言稿,还需要大大的补充,而我的发言也就从这个题目开始。

  说读书苦,对现实生活中工作的普通人来讲,读书总是带有功利性的,即俗语所谓“读书都为稻粱谋”,说穿了,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找一碗饭吃。而为了把饭碗端得稳,吃得好,又迫使我们进一步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头脑,以至功可成而利更多,所以这书非苦读不可。

  说读书乐,那其实是功成身退后的一种消遣与享受,不到不求功利之时,这享受于在座的大家一时半会还来不了,而我们今天的话题,主要说的就是苦读书,尤其对以教书为职业的老师来讲,不下一番苦读书的功夫,这书也是难以教出水平的。

  下面分五个方面来谈谈读书的话题:第一,读书当明帝王之术;第二,读书应读出睿智、通脱;第三,读书须专业精通;第四,读书在善于运用;第五,读书唯淡泊心境才得乐在其中。

  一、 读书当明帝王之术

  什么叫帝王之术?用现在通俗的话讲就是管理方法。人生活在现实中,从管理的层面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老师,相对领导而言,我们是被管理者;相对学生而言,我们是管理者。试想一个老师,连基本的管理方法都不明白,何以生存?何以教好学生?

  于此, 首先必须明白人有差别,男与女,老与少,体力有强弱,智商有高低,于是差别产生分工,分工而须管理,管理而有社团,然后产生国家。国家者,等级社会之谓也。

  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孔子创儒学,提“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伦,他要用理性来维持这个等级社会。所谓君臣父子,忠孝慈爱,上下相维,劳心治人,劳力治于人,社会才不至动乱无章。但总有人不听话,说凭什么我要你来管,于是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用“刑名法术势”来维护等级社会,对敢于犯上作乱者法而治之,于是天下太平。由此,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天下,王霸道杂之”,内法而外儒,这就构成了统治的两级,便有了帝王之术。西方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学中国的文官制,终明白了胡萝卜加大棒的道理,这才有了巩固的欧洲各国。

  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目的在正心。请在座诸位考虑,我们读过一些书了,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如果还不明白,以为天下国家,舍我其谁,动辙发国家之牢骚,品单位之不公允,道同事之险恶,不知管理为何,心中总有一股不平之气,继而将这股怨气传染给学生,这书教得好坏勿论,至少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就不满于社会,作为教育者这不是失职又是什么呢?我们当明白,等级、管理之存在,既存在就合理。所以教书之人,教书就教书,谈国家,谈单位,谈人事,总要从理性出发,辩证的看待,才不至火旺伤肝,此即为读书之第一要义。明白这个意义,人才生存得愉快;人愉快的生活,书才有教好的前提在,进而管理学生,也能游刃有余。

  二、 读书应读出睿智、通脱

  常言说“读书明理”,这个理要明其实并不容易,不读千卷,不读活书,不但明不了理,还会读成书呆子。比如孔子,大家看见各地的孔子像,都是一个严肃的老头样子,拱手站立,不苟言笑,其实看有关孔子的书,就知道他不是这样子的。

  《史记吠偛世家》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别人骂孔子是狗,孔子却高高兴兴地说自己就是一条没有人要的野狗,他是何等的勇于自嘲!在座大家肯定都读过《论语贠偏章》,孔子问学生将来的志向,“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之。”

  “哂”,“口”旁一个“西”,意为太阳偏西,农人收工,结束一天的劳作,可以放松心情笑了。孔子笑子路“率尔”,行为莽撞,说话冒失,如此之人,何以能带好兵,理好政,所以会心的“哂之”。那是一种开心的含蓄的幽默的笑,绝不是像惯常人们理解的讥笑。一个大教育家,嘲笑、讥笑学生显然是不文雅的行为,也不是一个教育家对待学生的态度。孔子如此不避学生之嫌,时时自嘲并幽之一默,可见他是一个笑口常开而豁达乐观之人、睿智之人。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习这种睿智,把书读通脱。

  子曰:“食色,性也。”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非常讲究生活方式的,而且对男女之事也很看得开,“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卫国夫人南子是当时有名的风流美女人,子路不高兴他去见南子,孔子着了急,大喊我若做错了事,老天爷厌杀我!老天爷厌杀我!孔子急得像孩子诅咒似的,可见孔子的的确确是个性情中人,也就难免有“绯闻”。

  其实,人在年青的时候,有个红颜知己也没啥不可以的,只是不要把红颜知己变成二奶,否则会引起家庭纠纷,更不可有了二奶,还要弄个小三,那就要“宫廷政变”,你hold不住,也担当不起。皇帝是寡人,皇后是哀家,又寡又哀,旨在告诫自己不可自以为大,要时时躬亲于政,不可贪得无餍。明末崇祯皇帝在上吊前,拔剑亲手杀死他的女儿时说“谁叫你生在帝王家”,据统计,当皇帝是最高危险的职业,中国皇帝平均年龄还不到39岁。而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在封建社会活这么大岁数不容易,所以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自己去”的说法。

  读书读出睿智、通脱,说白了就是读书人要活得乐观、活得潇洒的意思。

  三、 读书须专业精通

  读专业的书,若要精通,是一件很苦的事。无论文科、理科,要将所学专业从古至今的书籍通览,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以数理化生的科学定律来讲,任何一个公理、定则的发现,都需要对前代的研究进行求证,以知其不足,才能有所创见。发现他的人必须学贯古今,方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证有易,证无难。”要证明一个公理、定律错误则非常困难。科学发展越往后,积累的知识就越多,越要学通中外,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当然,作为普通老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我们的任务并不在创造发明,而在证其“有”,即证明科学定律的正确,以此来解答试题。但尽管如此,想把这个定律讲好,讲得通俗易懂,晓畅明白也绝非易事,如没有本专业如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的通读,不知道这个定律是怎样产生的,讲解就不会生动而透彻,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专业精通,就是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必须建立在专业书籍的通读之上,继而才能做到精妙,讲到要点处。概而言之,所谓精通,对教师而言就是精其要,通其事。既知道一门课中的定律是何人发现的,怎样发现的,又知道这个定律的关键何在,才可谓对这门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是教语文的,拿语文这门课来说,文学从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到唐宋元明清,要读的书多得很,诸子百家,诗词文赋,要背的东西多得很,课堂上若要信手拈来,脑袋不是个书柜,你就休想游刃有余。更何况一册语文书,天上地下,文史星历,百科杂谈,无所不包,这就迫使语文老师既得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要博采其他,杂学多多,真的是语文老师不容易。仅教文言文而言,诸子百家如不能融会贯通,就讲不好儒墨道法各家学说。仅以寓言为例。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说一个庄稼人恨苗长得不快,于是到地里去把苗拔起来一节,说“长矣,长矣”,苗是长高了,可过段时间苗却定死无疑。这个故事其实是儒家用来攻击法家的,说某人不听话,,就打他的板子,这个人怕痛口头说服了,其实心头并不服,如此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还会起反作用。所以还是儒家的方法好,教他懂得伦常,规规矩矩做个好人,就如让禾苗自自然然的生长一样,法家的刑罚显然是不能治世的。反之,法家攻击儒家讲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故事,不过是说儒者思想僵化,不知世易时移的道理。但历史往往就是会开学者的玩笑,自以为懂变革的法家反而不如保守的儒家后世大大的荣耀,说来话长,只好暂且hold住。

  四、 读书在善于运用

  读书须用于实践,这本是不言而喻的话,勿需多说。但世间有些事,道理明白却不那么简单,运用起来总是很纠结的。春秋时期有个故事,说齐女待嫁,东邻小伙子富而丑,西邻小伙子帅而贫,两人均来求婚。齐父问女愿嫁谁,齐女不语。父说你害羞,不说也行,如愿嫁东邻就露左肩,愿嫁西邻就露右肩,结果齐女把两臂都露出来,弄得齐父反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故事的名字叫“齐女双袒”,齐女是想鱼与熊掌兼得,明摆着是要找一个又帅又有钱的高品位男人,试想,我们在座的待嫁美女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可想归想,现实归现实,世界上的事很难两全其美,于人总得求实际一些才好。拿家庭说,无非油盐柴米过生活而已,千万不要把家庭想得太浪漫。浪漫有趣的事电影中有,本来好好的一个家,突然插入个第三者,也就热闹好看了。其实绝大多数家庭都平平常常,哪来那么多第三者、第四者弄得个鸡飞狗跳的呢?我们天天看到的家庭活爆剧其实就是冷幽默。

  女人问男人:今天吃稀饭还是吃干饭?

  男人说:随便。

  女人一下子来了气:咳,我天天煮饭给你吃,你还不识好!

  男人也没好气的说:你烦不烦嘛!

  由此可见,电影中的热闹不过是用来骗钱骗人感情的,千万信不得。读书也是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关系到如何运用的大问题。书上讲的,我们如果照搬给学生,是不会有效果的,依样画葫芦的老师,学生最反感。我们在座的老师大多从师范院校出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学了不少,而到中学来教书,才知道理论跟实际距离太大,于是捡取了自己过去中小学读书时老师传授的那套方法。满堂灌加满堂练,到有人来听课又弄出个多媒体加满堂问,中国教育因此而难有进步。所以我说学以致用,道理谁不明白,可实际并不那么简单。

  针对教书的实际,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 教参再好,只能“参”不能“搬”,参考其资料,以用于自身的实际;

  2、 别人的教案再好,只是“案”不是“教”,取其案例,活用于课堂;

  3、 再好的经验,即使是“经典”,也只是“经”,虽得自己去“验”,验了、有效了也就成了自己的“经”;

  4、 专家是专于一门之家,门不当对,只可学其专之精神,切不可拿他的话作虎皮;

  5、 权威,应知其是先有权还是先有威,这才能判断他们的话可否听,他的书可否读;

  6、 教授,因其会教,所以传授有方,教师也一样,因其会教,才配为良师。

  五、 读书唯淡泊心境才得乐在中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说:读诗最忌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终非活路,尽是死门。读书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这跟男女青年交朋友理一相通。千万不要以为男女之间拉拉手,接了个吻,就有那个意思了,其实没那个意思,到谈婚论嫁还早着啦。我们读书也千万不能一读书就自以为通了,书读到极致处是心境淡泊;男女耍朋友,到平平静静谈建立家庭时才算登堂入室。一读书就激动万分,一耍朋友就激情四射,往往是失败的。书之理趣在冷静分析时,之前的激动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还在悟到之后。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还说:悟有迟缓,跟天资高低有关。但悟的渗透,这跟天资无缘。聪明人一读书就能鞭辟入里,钝愚人读好几遍才悟有所得,但于精到而论,这就很难说前者一定比后者高妙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人切不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教书人也均不能互相轻视,在学生面前品人长短。

  老实说,我们作为平常老百姓,教书虽有功利目的在,但也不可唯功利是求;教书育人的事,只谈功利,必然品格低下,难以师表;而不谈功利,也难免虚假作秀,不可交往。真正读书快乐,唯在不求功利之时。

  前面一再说读书苦,那是因为干工作的目的在赚钱养家,不多读点书,就不能把工作干好,当然只有苦读了。现在说读书乐,是因为不以功利为目的,只为自我圆融,自然读书也就成了享受。

  什么叫圆融呢?佛语谓事理之万法,融通无碍;破我法二执,无二无别,是为圆融。把什么都看得开,人哪有不活得逍遥自在的呢?然而这毕竟有个前提在。

  搞好本职工作,赚足居家之钱,成为一个殷实的中产者、小地主之类,这才能够任他草盛苗稀,仍旧有我的酒喝。陶渊明的荷锄,无非冒充一下野老,他并不是真正种地的。因为他有本钱在,那就是他的祖上曾做大官,买了些田地,够他吃喝一辈子。李白的父亲如不在中俄边境做走私贩,给李白源源不断的寄银子来,他哪有资格去卖了五花马、千金裘去换酒来喝呢?

  在座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没有家底来供我们当隐士,喝烂酒,更不可能供我们像林黛玉没事找事拿把小锄头去葬花,还时不时吐半口血,道一声“宝玉,你好!”这不被人看成神经病才怪。

  人有差别,不可攀比,于百姓人家,就该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为了教好书,我们就该老老实实读好书。我在《苦乐参半是读书》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人需净化性灵,读点儒道释的书;人需活得智慧,读点哲史类的书;人需美丽心态,读点文艺类的书。全不为争生存空间,只为自我圆融,当然读书之乐也就自在其中了。”

  我的发言也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审/付全中)

〖信息来源:棠中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