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张怀建  时间:2004年11月30日 浏览数: 打印

  摘要:单亲学生心理封闭,敏感、多疑,富有攻击性,他们的异常心理行为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深刻认识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他们的认知,强化自我管理;情感整合;行为干预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心理危机为转机,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

  关键词:单亲学生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在新的抒情方式和社会组合方式中,我国传统的、稳定的婚姻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离婚率的显著上升,导致了学校中单亲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个别的班级竟高达22.1%。父母的离婚,家庭的重组,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国外,已经有学者指出“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主要冲击就是离婚的冲击”,而在我国,这种“独生子女”+“单亲学生”的复合问题,更成为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 心理封闭,逆反心强:面对心里的不愉快,喜欢独自琢磨,性格孤僻,不擅长倾诉,并由这些心灵的压抑导致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2、 敏感、多疑、富有攻击性:吹毛求疵,斤斤计较,易受暗示,反抗倾向明显,进而发展为较强的攻击性。

  3、 消极情绪明显:常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人生、前途缺乏信心。

  4、 心理承受能力差:任性、撒娇,爱赌气,遇到困难就哭鼻子、灰心丧气。

  5、 学习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差,破罐子破摔。

  6、 人际适应能力不强:与父母关系不和谐,缺乏同情心,同伴交往范围狭小。

  二、单亲学生异常心理的原因: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各个年龄阶段,既有生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也有与此相关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埃里克森把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至关重要的相应的影响人物:第一阶段为母亲,第二阶段为父亲,第三阶段为家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家庭的破裂,单亲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缺少了影响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人物,或母亲或父亲。这种心理的缺失,必然为他们的心理发展埋下危险的伏笔。特别是“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独立性地体验情绪”等,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必然在生活中把自己对“父母、家庭”的情感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很多的心理矛盾、冲突和痛苦。

  另外,很多离异家庭的家长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心理情绪。或破坏对方的形象,标榜自己是受害者,让孩子在心中留下了父亲或母亲是坏人的印象,从而产生敌意,不相信他人。或双方愧疚,极力讨好、纵容孩子,以弥补自己的 过失,这种过渡的物质补偿,根本代替不了精神补偿,反而慢慢成为孩子任性、暴力的根源。更有甚者,夫妻双方在孩子的抚养上相互推卸责任,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弃儿”,在推来推去的过程中,根本就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亲情,反而增添了对人世的冷漠和虚伪,这样,势必造成孩子的反社会倾向、攻击性行为的增强。或者自怨自艾,一厥不拯,丧失对人生的乐趣和追求。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中小学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薄弱,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缺乏心理咨询机构,不能及时地给单亲学生提供心理发展中的疏导,得不到应有的、急需的帮助,将心理发展的危机转化为转机。同时,由于课业的负担,升学的压力,重智育轻德育,让孩子缺乏人生观的指导,也得不到情感的交流和宣泄,很多学生由此丧失了成长的快乐,悲观失望,焦虑痛苦。

  三、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强化自我管理:认知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基于以上认识,并联系单亲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让他们明白“境由心造”的基本原理,并找出自己的不合理思维。如:“因为我父母离婚了,同学们肯定看不起我了,我再也抬不起头了”的过分概括化思维方式。或者“爸爸离开我了,再也不会有家庭幸福了”的两极式思维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比如,使用归因理论的方法,让他们探究自己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以此来解释自己行为成败的内在心理倾向。用延缓自己不合理行为的实施,或者给自己设立挑战性任务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控制。使用体验、总结、抒发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以此达到单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2、进行情感整合:单亲学生由于心灵的压抑,喜欢用固执、任性的思维方式,沉湎过去,或者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情感整合,培养积极的情感。(1)、学会情感表达:教会他们使用倾诉、宣泄、转注等多种方式,积极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使用口头、形体、书面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加强与父母、同伴、老师的沟通和交流。(2)、尝试角色转换:当他们用怀疑、敌视或攻击等不良方式对待周围环境时,即要求他们扮演与之冲突的另一方,用认真、诚恳的态度表达自己扮演角色后的心里感受。(3)、使用空椅技术:即让他们连续扮演两个角色进行对话,在这种角色的相互冲突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比如先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扮演父亲或母亲。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思路和情感进行认真详细的整理,并准确表达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还可以让他们使用“苦恼的自我”与“欣慰的自我”进行对话,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

  3、进行行为干预:单亲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离家出走、撒谎、吸烟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干预:(1)消退法:即为了达到降低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率,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方式。如对于“离家出走”,很多家长、老师由于对后果的担心,采用“哄”、“满足要求”等方式来处理,结果适得其反。(2)反应代币法:即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发生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方法。可以与“代币制”相结合。如对于“撒谎”“吸烟” 等行为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3)、橡皮圈拉弹法:即是让行为发生者出现某种行为时,要求他马上拉弹套于手腕上的橡皮圈。拉弹时,要意志坚强,注意力集中在拉弹的动作上,并务必坚持到问题行为及有关观念得到抑制为止。如对于“攻击性行为”“上课走神”等可采用此方法。

  4、提高家庭和学校的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单亲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家庭破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1)、加强“家校”合作:即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密切联系家庭,及时反馈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信息,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良方式,达到“1+1>2”的效果。(2)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会学习、生活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材施教,适时教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3)加强人际交往的指导: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他们人生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对亲情、友情、人情的体验和认识,逐步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爱心”。并教会他们与人攀谈、倾听的技巧,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礼节,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快乐。

  5、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而一些单亲学生又因为父母的过渡补偿,更是任性、娇气,一遇到挫折就毫无办法,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会他们珍惜生命,明白人生不是一帆风顺,都是有曲折的,但是,困难总是会随着经历和时间的发展而得以克服等基本道理,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方法。(1)、给予他们适度的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2)、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比如,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独立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包办代替。(3)采用一些特殊的形式:比如借鉴日本的“恐惧课”,美国的“揭短会”,心理训练中的“潜能激发”等,让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温泉润。《矫正人生——心理治疗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 岑国桢 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