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好与个体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连。人文精神是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核。以生命的关怀、思维的转换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感悟,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心理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命感悟 生命关怀 思维转换 心理健康
以人为本,不仅是当代社会的主要思想,而且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执政纲略。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体现了对人的真切关怀,更流露出对人文的殷切呼唤。
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学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国民。除知识外,还应当具备远大的理想、合作的精神、自我教育的能力、高尚的情操、艰苦奋斗、经受挫折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即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生观、道德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正好与人文价值中所涉及到的生活理想、生存意义、自我实现等方面紧密相联。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心理很健康,而一个心理很健康的人会缺乏人文精神。因为,只有当我们的观念是人道的,我们才能可能 是健康的。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的内核。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从而造成学生不晓常理、精神空虚,也正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给学生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正是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 以生命的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生命观:2004年10月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日前揭晓,全市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就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孩子们为什么如此轻率地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呢?除了烦恼、压力外,缺乏正确的生命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地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艰辛是非常必要的。要让他们真切地知道“我是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并牢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命价值观。在家庭的亲情、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生命的快乐。同时,还要注意让他们形成一个足以抗拒恐惧的死亡观,明白这也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这样,在引导他们认识生与死的过程中体悟到:人生就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发展和自然流露的过程!
2、信念: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而他在狱中写到:“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信仰”更是发人深省。“精神的真空”、“缺乏对伟大事业的憧憬”正成为现代人的无情杀手,也是导致学生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所以,启发和继承人生的信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一定要注意这些信念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不是高不可攀或严肃冷酷的。《一枚硬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如何从飞驰的汽车轮子下抢出一枚硬币,原因是不愿看到这硬币的国徽图案被汽车轮子压过。这样的信念是冷酷的、可怕的。而邱少云被烈火烧烧壮烈牺牲,这样的信念则是高不可攀的。正是这样机械的信念教育才使得我们很多孩子害怕有信念,从而没有信念。其实,信念就是知道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就是找到我们心中的勇气和力量。为了那些我们触手可及的希望和梦想。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体验生活、增加勇气,从身边的人学起,从细小的事做起,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就能够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3、尊严:在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总是发现在初二的学生课堂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学生发言不积极,二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别人稍有欠缺的发言嘲笑不止。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芬兰的一节艺术课堂中,一个男孩画一张扔一张,不停地说,我讨厌死了,旁边的几个小伙伴却不停地对他说:没关系,我喜欢它,我非常喜欢它。哄堂大笑与真诚赞美的背后,不正是隐含着人的尊严意识吗?所以,变批评为赞扬,变讥讽为赞赏,时时刻刻认识到,照顾到学生的尊严,剔除象公布分数,成绩排队,处罚体罚等多种不顾学生尊严的做法,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尊严不只是革命路线、民族大义,更多的是能够意识到作为一个人,他应得到的光荣,他应该享受到的权利。认识到生而贫穷不是耻辱,皮肤黝黑不是丑陋,成绩不好不是愚笨。官民一致,师生平等。同时,能够从生命这个最高价值中去认同、去理解、去尊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至少做到了,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能成才,但起码能让每一个学生不失尊严。这不正好是最好的教育吗?
二、 以生命的关怀促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1.诚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作过一个调查,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财政收入的37%。更为严重的,缺乏诚信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信用危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撒谎”、“作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师生间的不理解、学生间的相互冲突等。并且,在诚信这个问题上,学生表现出来的社会化倾向相当明显。这超出了他们实际的心理年龄。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学校诚信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的教化上,而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深化“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边”的道德教化,更应该让学生明确,一个人的诚信,除了会得到别人的赞誉,更重要的是优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人性美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个性品质中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是道德感中最被广泛接受的美德。
2.宽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又恰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自尊满足的方式不当而导致的过激行为,因为缺乏自信而引发的悲观失望,因为自控失调而引起的坐立不安。所以,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宽容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宽容。而对发展中出现的个体能力差异,性格差异,要有坦然面对,不苛求自己事事处处与别人都一样,避免因完美主义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反过来,也引导他们学会宽容别人,让他们明白,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能虚怀若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一方面,还应该让他们明白,宽容并不等于无原则的放纵。海伦.凯勒说,宽容是教育的最好成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正是培养宽容的最好温床。
三、 以思维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1.目标与梦想。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家庭对孩子过高期望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与之相应的基础教育的功利性特征更加让学生雪上加霜。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沿用了这样一个目标趋势:升学——就业——获取丰厚的报酬。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目标域中,学生缺乏对成长快乐的体验,缺乏对人生梦想的美好憧憬,由此导致的厌学行为相当严重。“活着,真累,郁闷”等已成为现在中小学生流行的口头禅。不让学生展开翅膀,怎么可能知道它,期望它飞得更高、更远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因为,爱做梦也正是青少年时代的年龄特征。也可以说是创新精神的初步萌芽。一方面,我们可以反思“为共产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的教育策略。另一方面,更不能以“白日做梦,想入非非,好高骛远”来扼杀他们的创造火花。目标与梦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人生的乐趣,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应该做到“降低重心,脚塌实地,小心呵护。”
2.进取与妥协。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现状,绝大多数孩子都承载着家庭一代或几代人的梦想。所以,现代孩子的进取心是相当强的,而学校教育中各种各样的竞赛、选拔以及知耻近乎勇 的传统教育,更是让每个孩子都憋足了劲。而妥协的命题在基础教育中近乎空白。这样,学生们孤芳自赏,个性膨胀,必然导致心理失调。老师是自己成长的跳板,学生是自己竞争的敌人。甚至,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孩子也在这种攀比、竞争中成为仇人。其实,一个人对自身追求的妥协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妥协是个性融合之道。合作更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前提条件。在进取中拥有一颗平常心,让每一天都成为快乐的一天,乐在其中。在鼓励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明白,个性绝不能成为生活中的种种阻碍。
3.情感与沟通。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竞争发展所引发的情感危机最主要表现在,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情感,但人人都缺乏对情感的合理沟通。很多中小学生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孤单,老师和同学都不能理解自己。于是转而寻找网络的帮助。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是现代城市中小学生的一个突出特征。其解决办法难道就只是对网络说不吗?不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问题,就只能是治标。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跨越代沟,共同分享,自我改变,学会宣泄等基本技巧,并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勇于表达,善于沟通,主动寻求情感支持”。以此确认自己是被爱的,消除因情感空虚而带来的不确定感。从根本上学习人、认识人的习性,从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缺点与长处,提高人生的智慧,就一定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教育文化学》,刁培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我们配做父母吗〉〉,曾莉,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