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棠中外语学校——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创设人文科学班、修身班会课程
如果单纯从考分,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棠外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学校似乎有先见之明:除了日常将国学教育和中国文化渗透,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外,棠外还创新性地开设了“人文科学班”,鼓励文化成绩优秀,且语文(文科)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
北京2014-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发布,其中语文的分数从150分飙升至180分,这个重视母语的强烈信号,受到各方关注。
如果从孩子终身发展、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棠外也傲然走到时代前列,学校开设全国独有的修身课,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棠中外语学校从建校开始,就把“修身”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重点课程,开全国德育教育风气之先的“修身教育”,至始至终把关注孩子的品格教育放在第一位。
全国独有修身课——
拒绝空洞说教 讲故事循循善诱(小)
十年,是棠外学子的十年,从鸿蒙启智到满腹经纶,这段成长不仅是知识的量变与质变,更重要的还伴随一种人“性”与“灵”的发生轨迹。
——摘自黄光成棠外十年校庆文集《我心灵的舞台》序
“寒门苦读值得鼓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一条积极的通道。不过,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何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3月1日,成都商报小升初系列讲座上,作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棠中外语学校的孙晓晖老师,和现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回顾了“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共鸣。
2012年2月20日,成都一中学公布了《“问题学生”调查报告》,通过对部分“问题学生”全面细致的调查,科学分析了导致“问题学生”的原因,其中家长啰嗦取代了父母离异,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棠外“修身课”的创始人之一,孙晓晖表示,青春是叛逆过剩的年代,这一时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个性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暴风骤雨,疾风如涛的时期,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大为不同,发展趋势呈跳跃式,是人生的“危险期” 。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让学生从空洞的说教里解脱出来,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棠外的修身课,就是根据学生自我总结发现或者老师发现的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循循善诱,很多道理,用这种吸引人的方式讲出来后,学生便乐于接受。棠外的“修身课资料库”,有几百个极具针对性、鲜活的故事案例。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予孩子们间接经验,以促使经验重构,从而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引领。
孙晓晖举了一个例子,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古文《核舟记》有一句话“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听到这句话,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掩面而笑,怎么样化解此种尴尬,让学生理解呢?孙晓晖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僧人渡河,遇到了一位妇人,也想过河却没有工具,于是一个僧人就把妇人背过了河,过河之后面不改色地继续赶路,而另一个僧人则扭扭捏捏地问他,怎么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背妇人的僧人坦荡地回答道:本来就没什么事,是你心里有事才这么问吧!故事讲完,全班同学会心一笑,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
棠外初中2011届19班学子赵佩璐回忆说,“从小到大,认知里的班会课便是说说琐碎的事,但是在19班上的常态班会课,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三年的路,是由无数的故事铺成的,每个脚印都在变得更加自信,每个文字都在填补人格的不完美。一个故事教会我要善于说‘不’;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人生中的拥有都是有配额的;一个故事点亮人生信仰,做人要厚道;一个故事让我找到人生的追求,要想后面过瘾,前面就要学会牺牲……这些,足以牵引我一生,让我铭记一生。”
效果独到——
棠外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小)
棠外“修身班会课”具有“针对性、生成性、简单、高效、浸染性”五大特点,是全国独有,对学生“修身”具有“培养、引领、矫正”的功能。
——天津市教科院科研处王毓珣教授
棠外在创办之初,就提出了“六会一长(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审美、会生活、会创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
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2011年底,棠外制定了“修身课课程方案”,将班主任主导的“修身课”课程化,明确在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将德育的班级教育活动设置为每周2-3节的“修身课”,修身课等同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实行课程化管理,棠外还在校园网上设置了“修身班会课资源库”,教师在课堂上用到的故事案例、视频、图片都送给研究室筛选,并评选出“五星级”故事(案例),供全校班主任共享。同时,还编有《修身班会课教师用书》。
如今在棠外,简单高效的“修身课”已经成为了德育的深厚土壤和有效载体,成为了一座“挖掘不尽”的金矿,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一条心灵沟通的纽带。
棠外的修身课,也得到了各方的好评,初2012级6班家长戚莉梅表示,孩子回家经常谈起修身课而且还会分享其中的故事,从很多故事中,能够看出来孩子在心、智上的变化非常大。真正能够把孩子的品质、德育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悟,真正实现了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大于家长们的说教式教育。
北师大金盛华教授表示,棠外“修身课”效果独到,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
棠外以修身课为基础的科研课题“普通中学班会课课程化建设实践研究”,被省教厅评为省级重点课题,并获得省教厅教育科研资助金。以课题为载体,棠外分别成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修身课研究室,全面推广修身课。
敢为人先 用传统国学浸润学生成长(小)
十年,是棠外教师的十年,从淳化育人到桃李成蹊。几度春风化绸缪,未数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星夜无言写春秋。教育的主题流淌于文字,便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词语,而是一个被感动、使命、追求等内涵丰富的母题。
——摘自黄光成棠中外语学校十年文集《我心灵的舞台》序
在很多家长看来,语文科是性价比最低的,拉分不大,提高很难,不如突击下数理化英语,见效快。其实,这种心态也是很多老师甚至学校心照不宣的事情。
棠外却敢为人先,几年前,棠外就独具特色地开设了人文科学班,鼓励那些行为习惯良好,文化成绩优秀,且语文(文科)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同时为高中输送优秀的文科学生。同数理班、科学艺术班、英语特长班、标准班等地位一样。
事实证明了棠外决策者的眼光,去年年末,北京2014-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发布,其中语文的分数从150分飙升至180分。语文的地位空前提升,这一改革得到了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发自内心的赞叹,更是建议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更多国学内容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日。”
“重视母语,重视语文。”这给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国学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上,棠中外语学校早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建校以来,始终如一地坚持“仁、德、智、譞”、“忠、孝、礼、仪”等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学经典教育: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使广大师生时时沐浴经典文化的熏染;编印《仁、德、智、譞故事集(上、下册)》等德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几年前,学校将“早自习”改为“早朗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的内容,小学读《国学》、《三字经》,初中读《论语》、《千字文》,高中读《唐诗》、《宋词》、《名人名言》。
学校还借鉴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编印了校本国学实验教材,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同步使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文化遗产,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有最高尚的人格又有传统美德的优秀现代学子。
在棠外,不只是国学教材走进了语文课堂,其他的国学经典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琴棋书画是最具中国传统韵味的艺术形式,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的各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鉴赏。
在棠外的决策者看来,这些沐浴在秦砖汉瓦,唐风宋雨中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必然是充满诗意的,必然是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