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3个部位多汗一定要当心
  时间:2014年6月16日 浏览数: 打印

  导语:专家介绍说,人体皮肤上约有330多万个汗腺,汗就是从这些汗腺里分泌出来的。其主要成分99%是水,其次为尿素和少量的金属离子、乳酸、氯化合物、钾、钠和一些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出汗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汗是人体“空调”,出多出少有讲究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常人24小时内不知不觉会蒸发约600~700毫升汗水。外界温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辛辣、热烫食物都可以导致人体出汗。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当人体处在高热状态时,不能发挥分泌汗液的作用,人就会发高烧,造成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可见汗腺调节人体体温的重要性。感冒发烧时,使用退热药即通过汗液的分泌退热。汗腺还有抗菌、润泽皮肤、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作用。皮脂膜分泌不够,皮肤就会失去润养,变得干燥。汗液的过度分泌常令人不适甚至苦恼。如掌跖多汗症等。

  汗水颜色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专家介绍说,真正的汗水是没有颜色的。如出现黄色是因为微生物对汗水当中的一些微量原素发生化学反应所致。而且,某些身体有疾病的人,汗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当出现不同于一般颜色的汗水时,就要考虑会不会是身体生病了,这时候最好咨询医生。

  按照中医的说法,汗为津液的组成部分,汗的产生与脏腑均有一定关系,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不宜发汗。人的排毒方式有两种: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

  出汗与疾病,微妙有关联

  其实,出汗也是一个信号,有时可能意味着你的健康出了问题,身体发出的这种警报信号一定不能忽视。那么出汗与疾病有啥联系呢?

  专家介绍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低血糖发作时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甲亢怕热多汗,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

  专家提醒说,人该出汗时就得出汗。在夏季出汗多的情况下,不要光喝白开水,还要在饮水中加适量的盐,或多吃稍带咸味的食物。生活中应多注意:切记不可过度出汗;出汗时勿吹风扇;大量出汗后应补充水电解质;经常自汗盗汗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患风寒感冒时可以生姜煮水饮服。

  根据出汗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常常根据病人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是头汗过多,若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肢体沉重无力、上腹胀满、口渴等,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二是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三是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