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警惕6种“开学病”
  时间:2018年9月13日 浏览数: 打印

  9月开学季,大量学生返校上学,人群流动性增强,给病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健康频道了解,开学后的1到2周是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秋季温差增大,部分新生又不适应新环境、新节奏,很容易患上种种“开学病”。开学季要警惕哪些疾病?下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健康频道带您一起了解。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低龄幼童,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大多以轻症病例为主,但极少数病例会出现病情加重转为重症病例甚至死亡病例。

  应对措施:饭前便后,接触孩子前,处理粪便、呕吐物后均要及时洗手;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有,则尽早就医;EV71疫苗可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等疾病。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染给他人。由于学生在学校生活比较集中,如果有人得了肺结核,又没有及早正规治疗,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传染。

  应对措施:当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如果出现可疑症状或被确诊,一定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口鼻,经常开窗通风。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呼吸道中,在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其他人。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加之儿童情绪波动,自身体抗力会降低,容易生病。与普通感冒相比,除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外,一般比普通感冒发热温度更高,达39-40℃。流感容易产生并发症,儿童抵抗力差,一定要很重视。

  应对措施:开学季,流感有“抬头”的可能。因此,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上,注意清淡饮食,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等。

  感染性腹泻

  夏秋交替之季是腹泻等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这与夏秋交替气温变化以及饮食有关。随着暑热渐退,昼夜温差加大,人体肠道抗病能力减弱,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容易引起腹泻,尤其是学校等集体场所更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腹泻的症状大多表现为发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应对措施:预防腹泻要注意卫生,勤洗手;不要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家长要杜绝给孩子吃冷饮;要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不吃冰箱储存过久的食物。发生腹泻后,不要随便给孩子吃抗生素,容易造成菌群失调或延误治疗。出现腹泻后,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若腹泻持续不好转,应及时就医。

  红眼病

  夏秋季是红眼病的高发季节,该病传染性极强,极易通过物品传播,因此,常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造成暴发或流行。该病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3周。感染后会出现眼红、烧灼感、异物感、流泪、怕光、眼睑水肿等症状,严重的会全身发热。

  应对措施:红眼病通过物品就可以传播,因此平时不要与人共用个人物品,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洗手。学生如果感染,应在家隔离,不要去人员密集场所。在家隔离时,家人也要注意不与孩子共用毛巾等物品,注意家中的清洁。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侵袭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睾丸炎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要注意防范。

  应对措施:平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集体单位尤其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做好幼托机构日常消毒;如果得了腮腺炎,要做好居家隔离,要到腮肿完全消退才能入托、入学,一般在3周左右;对易感儿童亦可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预防。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