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文/兰永容 图/刘波  时间:2018年12月5日 浏览数: 打印

  第十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于12月4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作为成都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接待了本次大会唯一受邀参加的学生团体——“美国孔子学院校友”一行15人,并圆满完成为期2天的“美国孔子学院校友中国行”之“到访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美国学生寄宿成都家庭”系列活动,为促进中美交流,传播中国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增进中美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作出了有效的尝试。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中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12月2日上午9点,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高青和优秀校友一行15人莅临棠外,正式开启我校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学校董事长黄波、常务副校长王天贵、政务副校长温元聪、副校长朱晓波、附小校长苏萍、外事办主任曾梁一热情接待来宾,并合影留恋赠送礼物。随后,美国孔院的校友们入住棠外国际部学生家里,在寄宿家庭的热情陪同下,体验了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带美国伙伴走进自家农场,感受原生态农场和现代农场的区别;有陪着体验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扫码支付,触摸中国现代文明的脉搏;有耐心教导毛笔书写、练习中国刺绣技艺,化身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有在家教美国同学包饺子、学做中国菜,品尝成都特色小吃的快乐吃货……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12月3日上午9点,孔院校友一行走进高一国际部体验中国的英语课堂。学生班的同学在国际部王钰涵老师的《论语》英语讲解中感受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加深了孔子思想的理解,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人班的同学在中美文化分享中了解了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国度对各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热烈交流中道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随后附小教师刘祥、王宪龙为孔子学院学生带来一堂精彩的书法课,让学生在笔墨书写“成都棠外”中认识了汉字的魅力;江雨蔚、蔡洁老师的音乐课,让附小合唱团与孔院校友一起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传统的文化寓意传递出棠外师生对来宾的深情厚谊。文化体验课程结束后,来访师生在国际部小伙伴的带领下参观校园,一起在食堂享用丰盛的午餐,在友好、活泼的交谈中建立友谊、交换联系方式,约定在未来继续交流。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中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下午,美国孔子学院的校友们走进川剧院,观看川剧演员的精彩演绎,体验中国戏曲传统服饰的魅力。其中,我校初三学生叶海宁的变脸让美国孔子学院的校友们团团围住连声称赞,在感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被海宁同学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下午5点半,我校老师带领孔子学院的校友们一起走进厨房与大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亲自拿起铲子制作火锅底料,探讨火锅制作秘诀,感受地道成都美味,美国孔子学院代表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以中文为媒 通友谊之桥——记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走进棠外

  未来,棠外将以本次孔子学院校友接待为契机,伴随孔子学院脚步搭建更多中外友好交往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川蜀文明,让世界知晓棠外的风采!

  (审/宣招处)

  附接待家庭学生心得体会(节选):

  接到外国友人之后,我们首先去市场买了午饭和晚饭需要的食材。中国的市场对她们来说仿佛非常的不可思议,一开始我们去的是蔬菜区,各式各样的蔬菜看得她们“眼花缭乱”,都用手机把各式各样的蔬菜记录了下来。来到卖猪肉的地方,看到内脏更是感觉特别的amazing。中午,我们带着她们一起包了饺子,我们一步一步的教她们包饺子的步骤,然后教她们怎么煮饺子,当然,煮饺子对他们来说也就很简单了。她们特别的友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她们的家庭。还送了我们小礼品,有一个老爷爷七十多岁叫Douglas,他还自己在美国做了一个蘸酱送给我们。还有的送给我们马鞋,她们告诉我们,在她们那个地方马鞋代表着幸运,老奶奶也非常好,把具有她们家乡波士顿特色的笔送给了我。

  ——罗麒翔

  十二月的开端,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将迎来美国孔子学院的友人们。接待的前几天我都在不停地做着准备,导演姐姐也与我打了许久的电话,与我交流当天的安排。接到美国朋友后,我们去菜市场采购了许多食品, 然后回家准备着包饺子的馅料,很快, 饺子皮和馅都准备好了。 刚开始他们都想尝试包饺子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在我爸妈的演示以及我的翻译下, 他们很快便掌握了要领。然后我们其乐融融的一起吃着饺子并为他们介绍了多种酱料比如说醋 、酱油 、辣酱等。 吃完饭我们坐在一起讨论着中西方文化有些什么差异, 我也为文化差距而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说外国人都害怕吃动物的内脏; 他们饭后都喜欢吃甜食, 而我们饭后喜欢吃水果。 吃完饭我们一同在小区里遛狗。 之后我们去了超市 ,他们也想做一道沙拉 。晚饭很丰盛 。我爸拿出了家里的白酒向外国友人干杯, 但他们都觉得太刺激了喝几杯就婉拒了。

  ——吴欣怡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们开车前往崇州。一路上 Dannise 向我们介绍了他1983年来中国的经历。一会儿我们便到达了菜市场体验中国特色——微信支付。他们感到非常惊奇,人们可以不用现金去买到东西。中国的许多菜品他们是不知道的比如说山药——Chinese yam .他们是第一次见到。买完菜后我们回到家里包饺子,他们学会了三种包饺子的方式,并乐在其中,其乐融融。吃完饭后我们体验了中国毛笔字的博大精深,十字绣的魅力,中国茶叶的清香。稍微休息过后我们走路前往“土而其农场”体验中国农耕的魅力,我们看到了令我们垂涎欲滴的柚子,经历了捉鸡的不易,还有捡鸡蛋的辛苦,我们收获多多。晚饭,我们吃了中国最为传统的饭菜——腊肉、香肠都不在话下。但,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著名的回锅肉。

  ——程晓凤

  12月2日上午9点,在学校大门口见到了我们来自美国孔子学院的客人们,我也很有幸能成为这一次孔子学院访华接待家庭之一。我的接待校友包涵一个56岁的老爷爷,一个18岁的小姐姐,还有一对母子,母亲的名字叫“Love”.她有一个10岁的天才儿子,那个弟弟非常可爱,一双玲珑的大眼睛上长着长长的睫毛,眼珠的也是非常特别的,不是亚洲人的黑色,也不是美国人的蓝色,而是在天蓝色中带一点点的咖啡色。我们大家一起在超市采购完,我的父亲就进入厨房,开始做饭,说到这我就想再和大家吐槽一下了,我们家一共就来了4位客人,结果就有两位是素食主义者,还有两个是不吃红肉与海鲜,对于这一点是我在整个行程中最不能接受的。然后,大家进入餐厅,开始包汤圆,包饺子。他们也品尝到了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进入餐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他们怎样用筷子,他们都很聪明,学的很快。品尝完中国美食后,他们开始给我们做他们美国的餐后小吃,整个制作过程我是有参与的,所以做成之后我是最积极介绍的,很快我们就品尝到了美国人现在已经不怎么吃的小吃,真的是非常可口。

  —— 汪依池

  

〖信息来源: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