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孙晓荣   时间:2005年12月27日 浏览数: 打印

  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今天由我作交流发言,谈不上什么讲座,我只是把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向大家作一汇报,不恰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大家都是教育的专家,都精通教育我们知道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多数学校把教育教学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然而,我认为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是学生管理,记得有一本书名字叫《员工第一》,都说顾客是上帝,顾客第一,然而如果没有员工第一就没有人去实现顾客第一,员工第一是一种理念,使人本管理的体现。同样教学工作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良好管理,学生今天出问题,明天出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凡是班级纪律涣散、学生管理水平不高的班级,尽管平行班级是同一个任课教师,他们班的成绩通常也较差,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多数位于级部的后面,所以,学校的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是学生管理。

  在最近几年,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无时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在校学生。

  从我的教学实践(高中工作8年、初中工作近4年、小学工作4年)我感觉到,初中、高中、小学三个阶段,初中是最难管理的阶段,小学生比较听话,高中生基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再说考上高中的多数都是较好的学生,且有强大的升学压力。而初中时代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敏感的阶层,他们从过去的传统中走来,又向未来的理想走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都集中交织在初中学生身上。

  虽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向往未来,立志成才,具有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视野开阔,尊师守纪,勤奋向上。但是,毋庸置疑,当代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被完全社会化,他们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由于青少年智力发展与德育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下降。许多青少年在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文化教育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显得越来越空虚与贫乏,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以利于今后更有效地做好初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这个话题:一是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二是对中学生出现问题的教育管理及对策。

  一、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

  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工具先进发达,电脑上网,生动形象,视野扩大,信息丰富。初中生处在信息环境中能较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这有利于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部分学生幼稚单纯,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那些不切实际的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生活要求高,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某些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使许多初中生只会埋头死读书,不会做饭洗衣。现今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坏习惯;随着社会上“大款户”的增多,学生“大款户”也逐渐增多。而恰是这些经商的“大款户”,由于常年外出,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造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当前,青少年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忧虑。

  3.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程度不相适应,早恋现象有所发展。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产业化,城市化及社会活动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的不完全融合期。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特别是受一些不健康报刊、影视作品及网络的不良影响,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早恋或两性关系的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少男少女的生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我们教育引导上的偏差,初中生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据报纸报道,初中生早恋现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回避是不行的。学生的小灵通的短消息上直接就称呼“老婆、老公”。更有些暧昧语言,不堪入目。

  4.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

  中学生法制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增多,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在我国,违法青少年占违法人口的一半,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押服刑的劳改犯中,青少年罪犯就占68%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拉帮结派,组成团伙,与社会上不法青年相互勾结,公然对抗学校的正常教育;有的瞒着家长逃学,聚众赌博,吃喝玩乐,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有的公然侮辱女生;有的在社会上偷鸡摸狗;有的对低年级敲诈勒索;有的肆意破坏公共财物,几此种种,不一而足。近年来,虽然各学校大力加强了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中学生的违纪违法大为减少,这是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也有部分初中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学校是教育、培养、造就人的场所,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批一批年轻的法盲将涌向社会,将导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由此将危及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效益,危及社会的安定,危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5、网络对初中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如传奇)的痴迷、黄色信息的诱惑、网络聊天导致的网恋、电脑游戏格斗凶杀的刺激等等,都在侵蚀着初中阶段的学生,网络对一部分初中生而言,其危害之深可以与吸毒相比。因上网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6、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有待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

  当我们回顾上一世纪医学发展,欣喜地看到医学在战胜躯体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也同时看到精神、心理障碍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发展和进步造成的阻碍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在尚未体味社会冷暖、思想处于动荡、幼稚期的青少年中,精神、心理障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悲剧性结果。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据保守估计,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5.07±1.70)%,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其各发育阶段很多环节和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可能构成心理障碍的素质基础,而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构成了心理障碍的诱因和调节因素。

  从客观环境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是常见的不良因素;情感表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情感表达不良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保护或溺爱,家长心甘情愿给孩子当保姆,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则表现为漠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它的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中国自古崇尚文化和学识的传统以及“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势必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使得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应降低对其它方面的要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文化或哪所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召开了全球心理健康会议,呼吁各国政府、机构重视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二、对中学生出现问题的教育管理及对策:

  (一)、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1、优化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双休日制的实行,学生在家时间增多,而社会上又没有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场所。图书室、阅览室、俱乐部等活动场所,在广大的农村里,真是凤毛麟角,造成社会教育的漏洞。毛主席说:人的头脑总要装东西的,如果无产阶级的东西不去占领它,那么,资产阶级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的。中学生很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分子,乘机对青少年教唆。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在目前,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东西,多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注重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的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学生多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等健康场所,丰富他们课余文化生活。教育学生不涉及宣传暴力、色情、凶杀等有害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不进入营业性歌舞厅、黑网吧和带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室等。总之,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2、优化学校的环境。

  ①、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当前德育工作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德育=政教处+班主任”的板块模式。好多人认为德育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开发潜在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各方面的力量,创设校内德育的大气侯,使德育工作由“板块式”向“混凝式”转变。我们认为学校的每项工作、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成长都要尽到教育的责任。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所以全体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和整个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校无小事,处处皆德育”,根据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和德育过程的影响一致性原理,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学校校长到传达室保卫人员,从前勤职员到后勤职工,组成全员育人的"混凝式"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发挥合力效应,学校任何一位教职工对学生有求必应,有难必助,反之遇到学生违纪现象都有权劝阻制止,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在去年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晚6点半左右,当时天已经很暗,我校一位在校外居住的职工外出办事,在离校约四里的路上,通过摩托车灯光发现一名身着校服的女生在路上朝学校相反方向慢悠悠地走着,这位老师凭直觉意识到这名学生肯定发生了什么事,当即掉回车头在学生旁边停下,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从小很疼爱她的姥姥当天上午因病突然去世,还未殡葬。她家长怕她耽误课,就让一位亲戚用摩托车送到了学校附近的路上就走了,让她自己进校。当时天已经变暗了,这位女生由于心情一直很悲伤,神情恍忽。竟没有进校,而是在朝学校相反方向路上胡乱走着。在我校学生每次大休返校晚自习预铃后,学生工作部就要求各班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零上报”,以防止返校途中发生意外。而在当晚班主任点名时,就发现该生未到,立即往学生家中打电话,可由于她父母都在她姥姥家,没有联系上,正在万分着急之际,这名女生被那位老师用车送回来了。这位女生当时若不是恰好遇到学校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老师,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②、倡导学生学习、宣传先进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增强青少年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利用先进英雄人物以及身边的优秀同学的积极影响,把它纳入学校德育的轨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名生图片。当前,要提高学生分析、鉴别社会信息的能力,对社会信息中有害的因素必须禁堵,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严格落实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狠抓学生安全管理。我们育才实验中学是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为预防学生在校期间私自外出,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袭,我校严格学生请假外出登记制度,因病或因事回家须由家中来人接送,因病到医院由班主任等老师相陪。晚上除安排两名保卫人员不间断巡逻外,还不定期的安排班主任值班查宿舍到深夜12点。节假日、星期天与家长签定监护责任书,让家长管理学生的非在校时间,并认真填写《学生假期情况反馈表》和《学生在家情况反馈表》上报学校,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界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④、 注重校园绿化、美化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纯洁学生心灵,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校园是每一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的空间,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校在每排房前都精心布置了花园,还有千年古银杏景点花园及占地3600平方米的栽有70余种花木的植物园。三季花开,四季常青,春花秋实,美不胜收。尤其是从春至秋,我校有草莓、杏、桃、梨、李子、枣、石榴等诱人的成熟果实,有的水果就在路边,伸手可及,也无人随便采摘,都直至成熟由学校统一采摘分给大家品尝。漫步这绿色校园,一草一木的绿化都搭配合理,寓意深刻,让人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洗礼。

  ⑤、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全民的素质教育。在注重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我校更注重校园的知识化,使校园环境无处不体现教育性。学校重视环境熏陶,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设置必要的教育阵地,如科学和教育园地、黑板报及各种专栏,使学生受到熏陶、鼓励和教育。我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当作德育建设的一种隐性投资,注重环境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纯洁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我们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让每一块墙壁说话,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箴言警句、礼仪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到育才中学,校门口东侧的高垛迎面挺立,上面的毛泽东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和影壁墙上的“TOX”等金黄色铜字熠熠闪光,向世人暗示着一种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其中 “T”的“━”象征横向的丰满,才华横溢。“T”的“┃”象征纵向攀登,登上云梯(看墙呈直角梯形)到达人生顶峰;“O”象征高、特、谐、美等特征的圆满完善的境界,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的完美人才;“X”的四个指向象征多样化与广辐射。把所学到的知识无私地应用于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利用学校室内外黑板报、墙壁、过路横标等张贴宣传自信心培养的有关口号及内容。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直立在主路两旁的“敢、爱、严、实、节”五字办学方针宣传牌和校风、校训和名言警句等汉英双语牌、教学区墙壁上的“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艰苦,学习刻苦,做事不怕苦”等字样使每一位学生都信心倍增。“以爱为魂,为师生架设起飞的跑道”、“带着感情当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最幸福的事”等标语,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奋进。办公区宣传栏上的橱窗一幅幅照片,张扬着校园文明,展示着师生青春风采;教室、阅览室和餐厅内的名言无处不提醒着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在千年古银杏树东、北两边建造了赏心悦目、庄重古朴的,以学生个人习作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化长廊。另外学校开展了“办公室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专项评比活动,让“三化品牌”,也就是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们健康成长。总之,校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利用。

  ⑥、注重在系列活动中教育学生。每个年度都构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每月明确一个工作主题,每周有一个重点专题。如一月庆元旦,辞旧迎新颂祖国;三月学雷锋文明礼貌教育;四月祭先烈和遵纪守法教育;五月纪念“五四” 演讲;七月颂党;八月拥军;九月尊重师长,爱心教育;九月尊重师长,爱心教育;十月国庆合唱比赛、十二月纪念“一二九” 运动征文等等。平时见缝插针地组织学习标兵报告,观看主旋律影片,参观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艰苦奋斗、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真正做到了“月月有重点,日日有目标”。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⑦、让兴趣和活动伴随学生成长、充实学生的生活、占用学生过剩的精力。为了加强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注重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潜能,并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虽然,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但任何只注重学习、只是一味的抓学习,不注意开展学生活动的做法都是不对的。生物学告诉我们人最有效的休息方式是,以一种运动状态代替另一种运动状态。活动开展好了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校常年坚持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把兴趣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机会。通过开展多种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校园逐步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我校开办了演讲、乒乓球、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篮球、航模、微机等兴趣小组,各学科还相应成立了学科兴趣小组。由于兴趣小组是学生主动参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好,积极性高,学生才华和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兴趣小组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基本都能获奖。美术比赛中获山东省一等奖、潍坊市一等奖;合唱节比赛获高密市三等奖;体育节比赛拿到了团体三等奖;航模比赛先后获得全国航模比赛团体二等奖,山东省和潍坊市一等奖,学生22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潘晓燕老师指导的舞蹈小组连续两年参加庆祝教师节和艺术节比赛演出,都获了奖。兴趣小组的开展,在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培养、实践与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加特长人才,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认可与支持。我校98级学生闫志喆同学参加了我校的航模和美术兴趣小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多次获奖,在2001年又被高密一中作为特长生录取后,继续发挥其特长并经常获奖,在2004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美术专业,进入大学后他又倡导并成立了了北京交通大学的航模协会。

  3,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2005年9月2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经过对不少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对不少孩子而言,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5+2=0现象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就对我们的学生管理敲响了警钟。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格、品德的教育关键在于养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了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性。为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我们积极主动地构造了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还认真克服了消极的校外影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多渠道开辟家校教育,今年我校又与移动公司联系,充分利用“家校通”,(培训照片)。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使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教育规范化,充分发挥家长与学校教育合力的作用。

  我们还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学生工作部在每学期期中考试以后,会同各级部主任,分级部和班级召开家长会议,开好家长会(附家长会图片),通过发放《家长对学生管理思想统计表》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通过《家长须知》、《育才校报---家长特刊》、《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发放教育孩子的一些好的方法、好做法。(展示部分校报)

  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工具的普及,家校联系已便利了许多,但仍然不能取代家访的作用。学校非常重视家访活动,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本市内的本班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争取掌握做学生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当前,我校共有19个班级,1050多名学生,高密城里的学生占总量的40%,`生源除来自我市所有乡镇外,还有来自青岛、胶州、潍坊、内蒙古、黑龙江等外地的学生。生源比较分散,这样有的学生家长或因路途远,或因交通不便,或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来校与老师见面或参加家长会;加上班主任老师平日备课上课,课余时间靠学生,非常劳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及时家访。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班主任们就在平日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如电话、书信、家长来校探望孩子的时机与家长主动联系。对问题学生要做及时家访,不得动辄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以防把联系家长的好事变成了对学生惩罚,这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校出台了不准随便叫家长的文件。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在平日利用无课时间或节假日对学生家访,在每年寒假期学校还统一派车,对生源相对集中的学生进行家访,对班主任家访活动,学校根据班主任申报经落实后,给予一定补助,但不得接受家长的礼金或吃请。我校辛建民老师在前年暑假自带干粮骑摩托车先后利用一周的时间,行程一千多里,家访了38名学生,却没在学生家里吃一顿饭,而自己只吃自带的干粮或在随便买点饭将就一下,家长们对我校老师无不称赞。(附今年家访统计表、优秀家访日记)

  我们学校学生工作部还设计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单”和“理财反馈单”,上面都设有学生自我评价、班主任和家长意见栏。每次利用学生大休回家之机,将学生近期在校表现、学习及费用开支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指出不足,与家长共同切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上措施深得家长们赞同,有位学生家长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喜见第一次反馈,甚喜。盼进步,求发展,愿永恒。孩子的点滴进步,全凭老师的教育,此方法可行,得家长之心,让沟通的真实桥梁永固”。(附理财反馈单学生家长的意见)以上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纠正个别家庭家教的误区,使之步入教育正轨。实践证明,这样一条有农村特色的家长学校办学新路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我校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

  另外,我们还建议家长进行家庭文化娱乐活动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如观看影视作品、书本、报刊、杂志等,都要积极健康、引人向上,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

  (二)、加强劳动和吃苦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目前,造成部分青少年缺乏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其多方面原因。有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以学挤劳”,劳动教育形存实亡,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有部分家庭只重视孩子死读书,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传播工具宣传的片面性,助长了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不良习气。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加强和改革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各种各样的劳动课,开设并办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农学工基地。另外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社会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清洁环境卫生的劳动,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美,劳动价值的美,体现劳动创造成果的关系等。要引导家长教育子女多参加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从小培养学生自理的能力。家长千万不能把孩子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古人云“若要小儿安,常带几分饥和寒”,“饥”和“寒”倒不必,但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可少。须知这两者是根除“贪”的良方,而“贪”乃是万恶之根源也。

  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三自”(即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和“三苦”(即:生活艰苦,学习刻苦,做事不怕苦)教育(展示标语)。注重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年新生一入校就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正在发育的孩子们坐、立、行、跑都有良好的姿势。内容包括队列、内务,就餐秩序及学规章等。经过训练同学们个个军姿规范,整齐、整洁、规范化形成了宿舍的风格。使学生把人民军队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接过来,让他们终生受益。(附军训图片)

  在我们学校要求学生“生活自理”,进入学校后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洗衣服,但在初一新生刚进入我校时,我们就发现有的学生只将脏衣服用洗衣粉泡了泡,没有用水冲净就晾晒,有的干脆将一周穿脏的衣服全部带回家让母亲洗。还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让家长买可口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我们学校一个从青岛转来的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一些同学出现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替代劳动的怪现象。《中国教育报》刊登消息,某学生一双鞋子花去了1000多元。2004年正月开学,我校一学生开学时穿皮西服几千元,我问其父亲,其父说青岛他的姑姑买的,其实我们不愿意的。但言语间流露出自豪的神态,是家长在要面子。后来他要给孩子脱下来,我说休息时再说吧。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从孩子一进校门,就开始有意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根除他们的依赖心理,要求他们凡事自己能做的就不要指望父母和他人,培养他们坚强独立自求多福的意识。

  我校的公共卫生除办公室前由教师负责清扫外,其余分到各班;我校绿化面积比较大,共有大小15处花园和一个植物园,也全部分到各个班级管理,在管理人员指导下,从育苗、移栽、浇水、除草、松土、采种等工作全由学生动手。我校的餐厅能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卫生清理是一大难题,如果由专人干,一是清理卫生工作量大,二是容易造成学生随处乱扔乱倒,不注意保持卫生的不良习惯。为此学校把餐桌承包到每一个班级和学生,各自负责餐桌及桌下地面的卫生。每次饭后个人餐具、餐桌及地面剩饭菜渣,学生都能及时清理,从而保持桌面整洁、地面干净,学校只安排专人负责量化检查。这样既能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利于培养劳动技能、讲究卫生的好习惯。(附学生整理餐厅的图片)

  (三)、开展青春期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青春期教育中最敏感的就是中学生的早恋。对于早恋,我们首先不能大惊小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接触了一些描写男女恋情的文艺作品,从而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

  要解决初中生的早恋问题,首先是在预防,主要也是预防。一旦问题表现出来,就不好处理。而预防的时间,必须从初一时就开始,注意观察蛛丝马迹。不要人为的强化,有些现象根本不是早恋,但如果教师就说时,可能弄假成真。我们学校不准谈“早恋”一词,而是称之为中学生过密行为。

  另外,抓初中生的早恋问题,必须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的开展,兴趣小组的组织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初一开始教育,把学生的心叉开,从小就培养他干其他感兴趣的事。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来抓。就早恋去抓早恋、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下策办法。过去,我们学校有一个姓肖的女生,她父母离异,与继父及家人的关系不好,有几次发现放学时有个男青年接她,找她谈话,了解到这个男青年是她家附近的民工,与她是结拜兄妹,老师从正面引导她,要她以家人为重,又电话与家长联系,又专程走访,终于使她清醒过来,避免了一次男青年要带她外出打工的险情,后来该同学顺利地读完了初三。在一个纪律严明,学业上进的班集体中,是不会有明目张胆的早恋现象的。即使有,也表现得非常含蓄,非常正常,不会给班集体带来严重负影响。作为一个班主任,永远要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男女生的交往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青春期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的人,比那些少有朋友,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的个性发展更完善,情绪波动小,情感丰富,自制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注意交往方式。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 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集体交往,家长放心,老师支持。集体交往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学习小组等。集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娱乐、游戏、竞赛、旅行、小发明、小制作等。

  其次,要把握交往的尺度。教育学生如果对方约你一同参加某项正常的、公开场合的活动,是完全可以地。女孩子应端庄、坦荡、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份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假如两人互有好感,约会的次数会增多,这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我们必须介入,减少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时间,使双方的感情降温。只要让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诚恳对人,热情大方,自尊自重,便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人品赢得异性的尊重和友情。

  我校在对待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的问题上,始终坚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过好早恋关。要导不要堵,要成功的引导,不要失败的“隔离”;要耐心劝导,不讽刺挖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正确纠正谬误。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每年分别由男女生物教师举行男女生青春期卫生知识健康知识讲座,播放有关VCD和幻灯片。为及时释放学生的心理问题,今年学校专门聘了本科生任学生心理课兼心理咨询教师。总之,不但要使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性解剖、性生理有一定了解,正确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别,消除性神秘、性愚昧的心理,而且特别要消除一些影视网络和不健康书刊对青少年性知识和性心理的误导,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给予青少年以理想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再者,青春期的教育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也应倡导父母对子女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状况加以关心、重视,并主动教育、引导,这对子女健康渡过青春期起的作用是极大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诸如广播、电视、书刊等无时不对青少年学生造成各种影响。因此,要搞好青春期教育还必须靠全社会,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做好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超前预防工作。

  青少年违纪违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了违纪违法的事。另一方面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再有一些家庭不良影响,放任、袒护他们。一些学校对后进生帮教不力,缺乏耐心,对流失生放任自流或管理不善,又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探讨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问题时,我们不应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小学早已广泛开设法制课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些年青少年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呢?这里固然有法制教育措施力度不够的原因,但仅仅依靠法制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的。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光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的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整。剖析诸多青少年犯罪案例,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不知道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是犯罪,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由于其人生理想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当私欲膨胀到冲毁道德的堤坝时,再严厉的刑法也难以阻止其滑向犯罪的深渊。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这里所说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法制等各方面。在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但道德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就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当社会上还存在某些消极丑恶现象,人们在认识上也有许多误区的情况下,更应把道德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果中小学生普遍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理想与情操,那么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其实,一些青少年违纪违法一般都有明显的先兆的,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赶时髦,比阔气,不求上进,经常旷课、迟到、到网吧等。只要教师、家长随时细心观察,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蛛丝马迹。与其青少年出现违纪违法后再教育,倒不如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效果更佳。这项工作不仅学校要做,社会、家庭也要做好,各方面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一定能够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学校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一道防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就要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就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品德、行为进行培养、熏陶、指导、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①是让学生记忆、理解条文。我校初一新生在领取录取通知时就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汇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释读本》等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假期中认真学习,熟知。在开学为期一周的军训期间,要求班主任们带领学生有重点的学习,并进行规范知识考试。

  ②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形成习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夸赞”才是爱。 “严师出高徒”,严也是爱。我们学校对初一新生从进入学校当天起就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初一新生一般在开学后两周内就基本走向正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单中慧教授在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英国有名伊顿公学的管理经验——伊顿出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英国教育界认为伊顿公学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因此伊顿公学要求在伊顿求学的每一个学子都必须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每个学生的一日的作息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假如学生犯了错误,那么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必须磨练出坚强的意志,能够经受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在严格的同时,公学又不将学生管得过死,强调学生气质的培养,耳濡目染自己的学校文化,结果毕业时个个超凡脱俗,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地通过其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辨认出不穿校服的伊顿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伊顿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习惯成自然的做法,才培养出那么多值得人们称道的优秀人才。对于我国的中小学而言,伊顿的学生管理特别富有启发意义。

  我们也从很多的资料中读到了美国的自由教育,但是我们从中也应该看美国的自由教育并不是放羊式,在学生管理上还是很严格的,例如学生在吃饭后必须把餐具放到规定的位置,如有违规则会受到学校的惩罚,正是这样严格的制度下,学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所以在我们育才,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管理的成功。

  我们可以说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严格制度的要求下训练出来的。

  ③是强化德育考核、操行评定工作,把训练和考核结合起来。我们学校工作部根据学校制定的《班级管理工作量化评比细则》对各班进行详细的检查、评比、公布结果,各班又根据本班情况制定的《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将每天学生违纪扣分由班长填写在《班级学生个人量化成绩记录表》上,以此来作为学期末思想品德考核的主要依据。(附相关图片)

  ④是防微杜渐,警钟长呜。我们认为要及时挽救违法青年,必须“严”字当头。对个别违纪的学生,要抓紧个别教育,从早、从小、从少抓起,发现一处就查处一处,决不姑息迁就。要根据学生违纪的情节,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外,还应根据《中小学生处分暂行规定》给予恰当的行政处分,对极少数屡教不改的违法学生,如果仍一味强调“厚爱”,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对这些学生,必须给他们当头棒喝,让他们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或行政责任,使他们猛然惊醒,翻然悔悟,乃是真正的“厚爱”。我校对较严重有典型警戒作用的学生违纪言行就在学校公开栏中暴光。

  在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要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知识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在学生队伍中自发形成,必须从外部进行灌输。要改变过去把德育同法制教育混同的做法,学校要定期组强学生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制知识,为使学生遵纪守法,我们每学期一次专门聘请政法部门的领导向全体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或讲解法律条文或分析典型案例,举办法制知识讲座,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在每次听取法制讲座后,还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感受体会(附讲座图片和学生体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置身在法制社会中,应警钟长鸣。

  2、家庭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二道防线。正如前边所讲的优化家庭环境,家庭影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作用,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嗜赌成性,那么他的子女很容易滑入赌博的深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首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强化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成员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和睦团结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自己的子女。其次,家庭和学校要紧密配合,加强联系,协调一致,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发现学生的不良苗头就及时与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违纪违法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社会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三道防线。我校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育人环境,与镇派出所、街道等部门协同联系,注意在公共场所对青少年实施保护,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及表现,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用健康的精神产品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教育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的新人。正因如此,我校多年来学生违法乱纪率始终为零。

  (五)、用心管理学校,用爱引导学生

  几年的校长经历告诉我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应具备“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耐心,对老师要有信心,便用干部要放心。同样的这“四心”也是我们在管理学生上始终坚持的。

  1、爱心:以爱心为出发点,我们学校的校魂就是爱,我们办的也是爱的教育。以理解尊重学生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味地训斥,只能促进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思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2、耐心: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又要有充分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做学生思想工作,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我们面临的班级中,难免有后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我校2001级曾有一位男生刘华,由于性格内向,平时很难把握其思想动态,初一以来该生的成绩直线下降,经过多次交谈才了解到该生觉得读书很苦,没有意思,同时又觉得自己对某些科目有厌恶之感甚至对个别教师有对立情绪,于是在课堂看小说,或睡觉,课余经常到网吧上网,导致了成绩下降,经过多次耐心开导,他终于认识到读书重要性,这样他期中考试后把精力重新投入学习上,期末取得较好成绩到初三毕业时他以5个A级的优秀成绩考入了高密一中。

  3、信心: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中一个活动就是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每人找一个能鼓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名言警句,印在自己的校牌上,图片。时刻鼓励着自己。而在后进生的转化方面,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面对后进生,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身一定要有信心,相信通过内因外因的合力作用,后进生一定会转化,要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不要因为后进生犯错就严惩,要信任他们能改正缺点。后进生单纯的严惩多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往往是“宁死不屈”类型的。树立信心加以多次的、经常的鼓励,或许有效得多。

  4、放心:要管好一个班级,只有班主任一人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各科老师以及班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样管理好一个学校也是这样。作为校长要信任我们的老师,作为老师也要信任我们的学生。这样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干得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整个学校也才会蒸蒸日上,学生也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要树立“培养一个优秀生和转化一个后进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培养一个优秀生和转化一个后进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关心和爱护后进生,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满腔热情地做转化工作,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流失。同时,要求全体师生帮助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我校始终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不当,今后很有可能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不求上进,品德行为、学习成绩均较差,教育者以往多用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几年来,由于我校声誉的不断提高,个别“问题学生”也进入了我校,他们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我们并未歧视放弃他们,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 对这类学生首先建立了“问题学生档案”, 并与学生及家长签定了《遵规守纪保证书》,平日班主任则经常与他们谈心,尽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创设“爱”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看到了自己来育后的可喜变化,对我们学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说:“孩子送到育才,肯定不能变坏。”我校的刘明同学,在县城原校是出了名的双差生,吸烟、喝酒、上网、打架等违纪现象都与他“有缘”,引起了该校同学和部分对学校的一致抗议,刘明的家长对他失去了信心,迫不得已,把他转转到了我校,虽开始我们与他约法三章,但他旧习难改,时有打架、抽烟,外出上网的现象,其班主任老师是有近十年班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他认真分析了刘明的情况,认为他的脑筋并不笨,主要是家长都经商,平时无暇管教他,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脱节。于是班主任老师制定了科学的转化措施,首先找到了刘明的家长,向他们讲授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并提出了配合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其次是对刘明同学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班主任老师为了监督他行为,竟把自己铺盖搬到学生宿舍与刘明邻铺睡了近一学期,直至行为有所好转才搬出来。通过生活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学习上耐心、细致的指导,加上全体任课教师和家长的配合,经过两个学期硬是将这个濒临辍学的孩子挽救过来,现在该生单科的平均成绩已提高到87分。

  (七)、德育教育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震惊全国的杀人案件“马加爵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马加爵作为当代一名大学生为什么走向杀人犯罪的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在作崇。无独有偶,2004年4月10日江苏江阴又发生了一起类似马加爵案的特大杀人案件,罪犯陈志刚一夜间连杀两名亲密同学,其杀人动机也是因为同学看不起他,自卑心理在作崇酿成的后果。

  以上的案例引发我们要思考,学校虽然把德育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还是有不少的青少年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清楚,就是学校的德育教育的重点要转移,即要以心理教育为重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这一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往的德育教育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查表明,很多学生的心理有问题,他们认为大千世界中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活的没意思,对生活没有信心,对一切缺乏兴趣,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如此。所以学校德育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探寻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一个有外向内,有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夫曼说过:“道德的问题在于,违规者是否有避免伤害行为的动机,或至少在事后感到内疚并做出亲社会行为,以及即使在没有人看见他时,他是否还这样做。”因此把外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以往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只注重说教,让学生学习一些条例和规则,注重了他律而忽视了自律。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要引起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德育教育、心理教育都要放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去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活动空谈德育、心理的教育,就如同炒菜用盐,盐放在菜里很好,单独拿出来就不能吃。

  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及时释放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学校专门聘请山东省心理教育研究会理事王玉兵为我们的心理指导员,定期举办心理辅导。今年又招聘了心理学系毕业的本科生任学生心理课兼心理咨询教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和科学教育体系,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挡案,了解各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加强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

  心理学老师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大致办法有以下三点:1、重视和开展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团队认知辅导。 2、开展个别心理指导。3、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方法进行行为矫正,例如,松驰疗法, 激励法,运用同伴集体的影响实施行为矫正等。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完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1、 智力心理的完善教育。2、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3、意志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4、交际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5、人格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6、适应环境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7、自我评价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8、心理行为的自我完善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事物,增强自我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我心理的成熟程度,强化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将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和追求崇高目标的巨大驱力。

  (八)、贯彻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奖励与惩罚想结合的教育策略的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的同时,然而,惩罚这种教育方法,有被误解利弱化的倾向。现在一提批评和惩罚就像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以至于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

  必要的适度的惩罚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不是是给他以惩罚,以后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无约束感,无所不为,为所欲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在他的三层递进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性教学、训育论)中特别指出训育论中最高级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惩罚。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 ,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有的教师不让学生上课,随意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课堂,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出现过在学生脸上刻字,逼迫学生吞吃苍蝇的不法行为。这是对惩罚的误解,我们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即体罚教育,是恨"体罚"而及"惩罚"所致,其实惩罚与体罚二者有本质不同:

  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快事,而在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却集中了120多名被父母送来的令各地学校头疼的"差生"实行"择差教育"。7年后,这所"学生病医院"已有400多名"差生"在这里重新获得了自信,发掘了潜能,转化为"会生活、会做人、会学习"的优秀学生。徐向洋谈及成功经验时说,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曾经有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个小时。从此,这个宿舍的臭袜子味没有了,该学生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一个女生初来乍到,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菜有一点辣就大发脾气,食堂就连续一个星期在所有菜中都放了点辣椒,终于改掉了她挑食、任性的坏毛病;晚上熄灯后,有几个学生还喋喋不休,影响他人休息,夜半时分,一声紧急集合哨把学生集合起来,众目睽睽之下,说话者被要求围着操场跑几圈,结果再没有人敢开"卧谈"会了。

  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而体罚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罚无所依。体罚是有损人体健康的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是一种人身攻击,是一种野蛮落后,极不道德的解决方式,有背人性。体罚是一种违规行为,应予禁止。因此说,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不包括体罚。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则是教师所做出的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人治”。

  我们认为正确的惩罚,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惩罚教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汲取教训,更好的健康成长。惩罚的方式、手段、力度应该经过学生讨论通过,教师只能依规则实施处罚。这样,处罚规定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契约。遵守契约规定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违约则意味着未守信用。因此,对这种惩罚,“违约”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没有惩罚的教育,将是缺失的教育。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作为教育手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想这两者之间风格固然有不同之处,但它们又是辨证统一的。只要是从尊重生命,激发生命潜能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出现都将是合理的。

  我想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孰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赏识与惩罚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体会你对他的一种期待,一份关爱。无论是给我们的学生以赏识还是惩罚,让我们站在前方等着他们勇敢的前进,让我们站在高处守望着他们一步一步努力的攀登。

  奖励并不绝对是一个积极的教育方法,奖励也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比如奖励可能导致骄傲、溺爱和造成不公正等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

  (九)、夯实做人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争做现代文明人。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侧重将学生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合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育才实验中学的学生在迈进校门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标语,这第一眼就告诉他们以后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要勇敢,要自立。我们通过军训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引领他们开始怎么吃苦怎么自己照顾自己。从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文明排队买饭,自己洗刷并排放好自己的用品这些小事一点一滴的教导他们。每年开学时我们都会听到新生说我们学校制度多,管理严格,时间紧张,可是一个月之后我们再调查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学校得适应很好,课上他们能够适应新老师的授课,课下他们可以融洽的与同学相处,夜里他们也不再乱踢被子,也不会因为没有妈妈的照顾而失眠了。洁净的校园、温暖的宿舍,朗朗的书声,有条不紊的生活,乐观充实的课堂,朝气蓬勃的笑脸,证明了我们的学生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不管好坏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我们引导学生“做现代人”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文明人”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遵纪守法。 校园是成长的净土,是文明的摇篮,因此在我们育才,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人,要文明学习、文明生活、文明交往,要仪表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我们很欣慰在我们育才中学几乎见不到学生打架或者吵架的场面,而我们又都知道这些打架吵架的行为都源于语言的不文明,所以我们说在学校加强文明教育,是培养现代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必然相应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这些初中学校的特殊地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标出发,从高处着眼,从低处入手,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德育问题的研究。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至理名言说:“有德而无学,其学薄弱;有学而无德,其学险恶。没有民族精神的所谓才只能是蠢才”。中小学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群。“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新的文字,好画最美最新的图画。”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民族精神的培育应从基础抓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信息来源:高密教育网络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