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温江实验中学初中部全体语文教师与我校初中部语文教师欢聚在一阶会议室,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研讨和交流。
会议由初中部教导处副主任孙晓晖老师主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二年级张鹏程老师和初一年级余丽老师的精彩献课,第二部分是两校语文教师点评和交流。
张鹏成老师 《端午的鸭蛋》
张鹏程老师讲的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通过读、品、感、谈、赏等方式引导学生体味 “想念家乡”和“怀想童年”之情感。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和示范写作,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心、用情交给学生,同时,把自己的感悟化作文笔隽永的文字感染学生,赢得喝彩。
余丽老师 《猫》
余丽老师讲的是郑振铎的《猫》,整堂课围绕“读懂作者”和“自我解读”两个部分展开,余老师精选切入点,巧设主问题,通过“三只猫亡失‘我’的表现”、“第三只猫让作者感受最深”和“本文取代《珍珠鸟》的动人之处”三个环节逐层深入,形成有效的“生生对话”、“生与文本”和“师生”对话,最后一环的读写结合更为整堂课增色不少。
温江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发言
在评课交流阶段,温江中学语文组组长王老师点评了张鹏程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一课,她对张老师的课的优点总结为五点:用心教书、用情教书;教学技巧娴熟;对学生点评恰当;教师的示范作用较好、教学有深度。她建议张老师在最后的朗读环节和布置“怀念家乡风俗”练习的环节中再下功夫。
温江实验中学语文备课组长发言
温江中学的姚老师对余丽老师的《猫》作了点评,姚老师总评到余老师的课是扎实的一堂课,不追求形式,真正做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主文题的精心设计让整堂课很清晰,做到了文章内容、情感和写法指导的统一,他建议余老师在最后练笔环节之前再对学生进行简单适当的写前点拨会有更好效果。温江中学的王老师总结到他们此次交流是“不虚此行”,他们觉得棠外的课堂让他们有三方面的感受: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自觉面向最大面积的听众”到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清楚指出相关文本的页码和段落等细节中无不看出棠外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看出这些成绩也非一日之功;二是关注自我、关注资料、关注课堂的“三关注”;三是觉得是“洗脑”,他们听出了新意,教师的敢于大胆取舍、身体力行的示范、提问和追问的有效性都让他们感触良多。
备课组长钟云碧老师发言
棠外初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钟云碧老师接着进行了点评,说两位教师的课都很美,讲出了“语文味”,能很好地用真情去把握文章和课堂。钟老师还顺势谈及到初二语文组的备课理念,即研究教学设计的“死去活来”和“深度语文”的研究。
课间还在讨论
接着,棠外初一年级备课组组长朱建琼老师在表示了对温江中学老师的欢迎后,对两堂课提出了两个中肯的思考,一是对张老师课的内容充实性和层次性的思考,二是对余老师语言凝练和环节详略处理的思考,朱老师言简意赅,语言十分中肯,相信两位老师和在场所有年轻教师会在朱老师的这两个简单明晰的思考中,深下功夫,逐步完善自我。
教导处副主任孙晓晖老师总结发言
棠外教导处副主任孙晓晖老师最后总结,提出的问题引人思考:两篇散文,在“品读”环节都似差强人意,原因之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透彻,因此当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时应对显弱,课堂生成不尽人意。原因之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到位了,但“转化”未成功,致使解读作品中有泛化牵强之嫌。只有做好“教师的解读”和“转化”两环节,“品读”才可能“既实又活”。另外,孙老师还强调了注重习惯培养和教师语言干净、指令要明确等细节的重要性。与会教师深受启发。
这次初中语文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会,是棠外教学研究“请进来走出去”的具体实施,交流双方都感觉收获颇丰,希望多搞一些这样实实在在的教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