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外关键词解读]追求卓越,特色品牌彰显风采(之二)
朱晓波    时间:2009年12月11日 浏览数: 打印

      关键词之四——心理教育,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2009年8月,我国选送部分地震灾区的2000多名中小学生分批到国外的儿童中心、疗养基地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疗养。棠中外语学校对接待工作进行了系统筹划、部署,采取了严密的保障措施,配备了阵容强大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志愿者团队,从而确保了灾区学生出国之前的接待和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四川省教育厅特向棠外发来了感谢信。棠外能获得上级领导的高度赞誉,是因为学校有北师大、复旦大学等心理系10多位教授作学校的发展顾问,是因为学校是“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更是因为学校坚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办学品质、“人文化”、“和谐化”办学的重要支撑。所有这些,都使棠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朵明艳照人的教育奇葩!

  

       提高认识 落实行动 促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使黄光成校长深知,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把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全校教师的必修课。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例会制度,定期讨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聘请了两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由此,棠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个专职、专业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棠外人坚信,“教育的一切手段都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学校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求教务处要注重学科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政教处要加强“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心理学教研组,200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棠中外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有6位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1位高级心理咨询师、3位三级心理咨询师)。学校先后获得了“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教育部和省教厅确定的灾后学生出国疗养的培训基地,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跨越”的超常规发展。

  

       拓宽渠道 优化形式 促教师学生和谐成长

  

  让学生保持一种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是棠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取了很多措施。每年对新入学的学生采用集体问卷调查法、心理档案建立法、学生心理日记分析法收集学生的情况,对比分析;对毕业年级的学生采用个案跟踪法、班主任、家长访谈法、团体辅导法收集情况,归纳整理;对其余年级的学生采用专题讲座法、班级心理联络员报告法、心理社团和课外活动法收集情况,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心理简报”、“教育简报”、“会议纪要”等形式通报给学校、年级组和班主任,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主创新,开拓了很多教育渠道。

  首先,把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主编写教案达1200余个,在学生专用教材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心理课的“热点、焦点、关注点”、“适时、适切、适用”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设计了“信任背摔”、“解开千千解”、“优点轰炸”等80多个系列活动,确定了心理健康课“活动性”、“体验性”的特色,形成了“需求+活动+体验+升华”课堂结构,真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其次,将专业的心理咨询做得更加精细。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它具有“特殊性”、“保密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用心理学的专业技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是一种发展的、教育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努力为来访的学生、家长、教师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另外,还详细制定了咨询室周一至周五定期开放的“值班制度”、“心理咨询记录制度”、“个案研讨例会制度”等。在这些原则和制度的指导下,分别设计了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卡》、《心理咨询记录卡》、《个案追踪卡》,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利用这些档案进行心理分析。对每一个咨询的学生都详细地作了咨询记录,对有典型心理障碍的个体进行了个案追踪或者成功转介,使许多孩子走出心理阴影,重拾阳光与自信。校园电视台据真实转化案例拍摄的纪录片《阳光女孩》被中央电教馆评为一等奖。

  几年时间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飞跃发展,已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咨询室+测评室+沙盘室+宣泄室”的成套体系;咨询辅导员已有6名;咨询理念和咨询技术上“辩证确诊,综合施治”,咨询效果明显提高,很多学生是“心事重重地进来,轻轻松松地出去”,在“助人、自助”中得到了和谐发展。

  最后,将其他渠道作为辅助手段。学校在校园黑板报上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在校园广播站增设了“心灵之声”栏目;在学校网站上增设了“心理健康”板块;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有“心理信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订阅了《心理医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大量心理类图书资料;在学生中成立了“心理协会”;组织学生写“心理日记”,办“心理手抄报”;在学校《春晓》文学刊物上开辟了心理专栏;利用心理课的时间或社会活动实践的机会,举办了“心理投射”、“灾区学生心理援助”、“5.25我爱我”等专题活动;在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中,要求每个班级每个学期至少要开展两次以上的符合心理标准的班会课。

  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为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努力从“事业、待遇、情感”几个方面为每一个教师的成功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性环境。学校还组织了阳光心灵户外拓展活动,使教职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在活动中释放压力,增进沟通交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塑造特色 增强实效 促教育目标全面达成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棠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和核心。学校在具体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大胆开拓,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领导重视,机制健全;专职专业,师资雄厚;全员参与,覆盖面广;科研意识浓,示范作用强。

  学生心理日记的收集和分析。每年9月底,通过心理健康课让新生年级的学生按照原始事件、当时想法、内心愿望、实际表现的方式,写一则心理日记。专职心理教师对日记一一回复并分析整理,写出报告给学校工作做参考。或者学生在心理笔记本上把自己内心的苦闷、疑惑写出来,交给心理老师,长期不断地进行辅导;利用心理课现场咨询。每学期,心理辅导老师都会用一节或者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出心中的烦恼,然后,老师现场用“笔谈”的方式一一答复。在心理咨询室和团委的指导下,让学生心理协会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如团体咨询、拓展训练、心理话剧等。在活动中,注重人际搭配的“同质性”和“差异性”,让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达到了自助和升华;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对于贫困学生,棠外不但免除了他们的学费,还从生活上给予其全面呵护,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心理专题辅导。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先后接收了300多位来自灾区的学生,包括一部分地震孤儿。对于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制定了详细的辅导计划,逐步实施,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出心理阴影。

  开展“五心”教育。针对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些性格缺陷,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五心”教育,即:用“信心”提升精神品质,用“爱心”促进“移情和关爱”,用“孝心”沟通亲子关系,用“责任心”塑造志向和抱负,用“勇敢心”磨练意志品质。

  开展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育。根据发展心理学的年龄特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把学生心理发展分为:初一学生是“学习适应期”,初二学生是“心理断乳期”,初三学生是“志向抉择期”;高一学生是“价值观形成期”,高二学生是“情感冲突期”,高三学生是“学业焦虑期”。各阶段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

  几年来,棠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学生上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已达3000多节,自编教案40余万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8000余份;接待学生心理咨询800余人次;开展专题讲座20余次;自编校本教材3本,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手册》和《家庭教育艺术》;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心理专职教师参加如“第二届全国心理学家大会”接受高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学术活动20多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达100%,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大幅降低,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中,棠外很好地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载体作用,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学生德育工作的载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和推动学校发展的载体。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应:学生想学、乐学的“接受效应”、师生共同成长的“共振效应”、表里如一的“内化效应”、知、情、意统一的“和谐效应”等。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创造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各种资源,优化教育形式,真正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棠外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棠中外语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之五——高效课堂,构建真正学习天堂

  新课改,一场基础教育的春风喜雨。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挑战与颠覆,是对教育本真的寻根之旅。在这条艰辛而充满意义的旅程上,有一群执著开拓的行者,那就是以黄光成校长为核心的棠外人。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为己任,喜欢迎难而上的棠外人决定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3+1”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教与学的行为入手,深入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棠外教育的再度飞跃。

        概念寻踪——揭开“3+1”课改的神秘面纱

  棠外人坚信,课堂教学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学生成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强化组织教学为保证,以优化教学程序为重点,以激活课堂互动为关键,以落实学习环节为抓手,以迁移知识能力为目的“3+1”课改在棠外全面铺开。棠外人信心满怀地去构建“高效课堂”,去打造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天堂”。

  “3+1课改”是以保障学生主体为前提,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的,以“3+1”课堂结构为核心,以三案合一为主要载体,以规范教学双边活动为保障的教学改革活动。“3+1”中的“3”是指“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三个环节。原则上这是每节常规课必须的三个环节或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其顺序和比重可以灵活调整。“1”是指“拓展迁移”环节。根据学科或课程的不同,它既可以安排在学科教学课堂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可安排在学生自习中,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内容和任务。

  “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完成将学内容的预习或学习。这一学习是在有时间、有空间,有组织、有引导、有检测下的自主预习或自主学习,包括阅读式、情景式、归纳式等。

  “点拨归纳”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遗留和发现的问题,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对疑难和重点进行点拨,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教师精讲为主,也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形式有学生讨论式、教师讲授式等。

  “自检互评”指学生基本完成本节课的认知和理解任务之后,通过《导学案》中检测部分内容的完成来进行自我或相互的检测评价,这既是巩固强化,也是教学反馈。其形式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合作小组评价、教师集中评析等。

  “拓展迁移”是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和与旧有知识进行整合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拓展迁移的种式包括学生自我迁移训练、学生对单元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知识网络的自主归纳、总结整理构建、联系社会生活的拓展迁移、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的拓展迁移等。

        条分缕析——探析“3+1”课改的具体要求

  集体研究,形成指南。棠外人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要突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变化,引入更广泛的课堂教学资源,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这些变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独立劳动能够实现的,它必须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和集体智慧来实现。所以,在改革中,棠外集中了全校优秀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每一堂课开展“备课指南研究”,形成准确的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解读、聚集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完善的课堂结构和知识点指导、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研究,为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汇集资源,编制三案。棠外的“课堂教学三案”,即教案、导学案、课后练习案,是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三要件。为了保证课改的质量,减轻任课教师负担,三案的编制采取整合全校优秀教师资源编写导学案、课后练习案和教师个性化设计教案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工作。

  第一,设计导学案。导学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点拨的重要辅助材料。它是课堂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其内容主要包含自学阶段、点拨阶段、检评阶段三部分的内容;第二,设计教案。教师在认真研读“备课指南研究”提供的相关资料、钻研教材的前提条件下,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进行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程序;第三,编制课后练习案。学校组织学科优秀教师,通过对各种练习题的筛选、配置,既考虑知识点的覆盖,再考虑信息广泛,又考虑难易梯度,还考虑题型搭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生精化、优化的课后练习案。

  课堂教学,落实三段。无论是导学阶段、点拨阶段还是检评阶段,棠外的课堂教学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激励原则——激发兴趣,激发热情,激发自信;互动原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科自习,保证自主。学科晚自习:学生学科自习只能完成学科任务,同时学科任务只能在学科时间内完成。教师在学科自习内,首先向学生提出并在黑板上书写自习任务,其内容侧重于对课堂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迁移”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上,然后维护纪律,监控过程,个别答疑,如要集体讲授,只能在该自习课的最后不超出10分钟的时间。学科早自习:主要指语文和英语早自习,首先示范指导,然后维护纪律,保证学生始终大声朗读,教师偶尔个别答疑,绝不能集体讲授。

  

       触角延伸——梳理“3+1”课改的原则方法

  “3+1课改”的推进原则是“全面推进,全员推进,全力推进”。虽然是以课堂结构改革为核心,但同时规范教师备课内容、课堂教学和学科自习等等。为此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全力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组建领导机构。学校组建了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黄光成校长亲任组长,负责制定棠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制定高效课堂改革实施细则,做好实施方案的政策保障、人力保障、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和后勤服务保障等。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细则,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和课改工作的布置落实,协调各部门工作保障职能到位等。此外,还有课改学科小组,由教研组长担任组长。

  开展教师培训。在课改小组领导下,开展课改年级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包括:理念培训和案例培训,重点在课改具体操作层面,如备课指南研究、教案、导学案和课后练习案的编撰以及课堂的实际操作等。

  构建本校课改评价机制。包括学生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评价,二者缺一不可。

  着力检查落实。检查课堂三案、课堂结构和早晚自习的实施情况等。

  狠抓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是棠外课改的一块基石。主要通过备课组研究活动,集体研究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的基本结构、情境创设、课程资源开发、知识点处理等)概要、导学案的编写及运用、课后练习案的编选及运用,以及教案的侧重点及设计等。

  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以课改小组成员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的形式,掀起全校课程改革的热潮。

  开展听课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所有参与课改的教师互相听课,积极探索,注重积累,及时总结,以便不断修正方案,优化课改,为下一届课改及全面推广课改和进一步深化课改做好充分准备。

  

       保驾护航——建立“3+1”课改的管理机制

  在课改中,教导处围绕课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检查制度,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行。课改的监督部门是学校目督评估学术委员会。它负责对教务处课改的实施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工作。学校目督评估学术委员会制定出课改的监督评价方案。棠外“3+1课改”实施的基本管理要求包括:

  课前管理 对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新课改理论和实践的培训。课改小组组织教研组对各备课组进行备课指南研究、教师教案、导学案和课后练习题设计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导,要求限期整改。对组建的各个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建议;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合作小组工作情况对年级提出整改意见。

  课堂管理 对各学科、年级、班组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作出具体的要求,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培训专职巡视人员检查。

  课后管理 每周每科一次随机录像评课;由班主任实施学生问卷调查,学校改革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收集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的教师及时表彰、推广;层层把关听课:不打招呼听课、学科组推课、每周一轮听课、年级组长的检查课;实行不合格整顿制度,跟踪听课三次不合格停课整顿;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课改教师经验交流会议,发放优秀教师津贴。每年学度评选一次高效课堂改革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学校名师制度,评选学校教学名师。

  在课改中,棠外从学困生抓起,关注学困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上,贯彻落实三段式教学模式——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在环节上狠抓预习、笔记、互动、作业、复习、考试、总结等学习环节,尤其重视学生知识“周周过关”。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承认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千方百计地照顾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如今,课堂上学生间默契的合作与互助,友善的争论和研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生互长,见证着棠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新课改,基础教育的时代主旋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学生成长的设计者、引领者,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棠湖中学外语学校,从改革中而生,更在改革中发展。一股强劲的改革春风就这样从天府之国扑面而来,势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