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秋燥妙招解
2008-9-24  时间:2008年9月24日 浏览数: 打印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春困秋乏”。当季节转换时,人体都会有较大的变化。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许多人都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这种“秋乏”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秋乏”是人体为了弥补“夏耗”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措施,具有节律性的变化。因此,要克服“秋乏”,顺应自然界这种节律变化,必须从调整人体节律着手。

  首先是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弥补夏耗,一方面为迎接严冬做好准备。

  其次是心理上克服“秋乏”。要防止稍有困意就马上闭上双眼打盹,甚至悠悠地进入梦乡。要振作精神,克服“秋乏”的干扰,积极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来克服困倦。

  养生贴士

  秋季7招养生良方

  1.早睡早起。秋天气温由热而凉,逐渐转寒,地气清肃,万物色变,人们的起居也应随时令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早睡以避风寒,早起以从清爽。

  2.饮食清润。燥是秋的主气,燥性则于,故秋季饮食宜清润。少吃辣椒、葱、蒜、姜等辛辣食品和动物内脏。

  3.运动柔和。秋天活动不宜剧烈,应以平缓之运动代替。跑步、打球、爬山、练功等以身体微热、尚未出汗为好,以保证阴精内蓄,阳气内敛。秋高气爽也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机,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奇观,可使人“乐而忘忧”,精神为之振奋。

  4.适度秋“冻”。“秋不忙凉衣”,有意“冻一冻”,以增强肌体抗寒能力。尤其老人、孩子和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要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5.科学进补。秋天正宜进补时,早秋进补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采用益阴补气之法,具体方法有食补和药补。

  食补:食物调补,主要是进食清淡、品种多样的可口饭菜。各种蔬菜以及色、瘦肉、鸡等是食补的佳肴。红枣、芝麻、莲子、蜂蜜均是秋季佳品。

  药补:药物进补主要以性凉清热益气养阴之品为主,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北沙参、生地、麦冬等,早秋服用,有强壮作用。也可以黄芪收汗回表的功效来阻止肌体因气候炎热而导致大量出汗,这对恢复元气、强壮肌体具有良好的作用。

  6.常食药粥。秋天需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粥能和胃补脾,润养肺燥,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茯苓粥、红枣粥、百合粥等食药俱佳,多吃大有裨益。

  7.多食水果。秋天正是水果收获的季节,多食鲜果,甚有稗益。

  梨:果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燥开胃、降火生津等功效,是治疗肺热咳嗽、麻疹、支气管炎的佳品。生食或煎水,可治疗阴虚咳嗽、咽干音哑及便秘等症。

  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健脾益胃、补心益气、生津止渴、除烦润燥之功效。

  葡萄:性平味甘微酸,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

  石榴:性温味甘酸涩,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患咽干、烦渴不体者,可作食疗佳品。

  柑: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清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或口渴、伤酒、烦渴等症。

  香蕉:具有止烦渴、润肺肠、通血脉等功效。生食能清肺脾克热,连皮炖吃可治肺热喘咳。

  柿子:性寒味甘涩,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

  甘蔗:性干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中医常用其作清凉生津剂,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