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音乐也是一本养生秘笈吗?
徐 燕  时间:2010年5月31日 浏览数: 打印

  音乐除了给人带来的听觉享受外,还能调控人的情绪,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说:音乐能调节人体的内心世界,她是一味良药,对于情志、精神郁闷不舒服所引力的疫病,只要不断给予笙笛一类的音乐良药,就能治愈。

  当年风靡全国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通过音乐疗法,使那个苦难的妈妈最终恢复到了正常的精神状态,重新母子团圆。

  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探讨了音乐与人体生理、病理、养生、治未病等方面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公孙尼也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论语·述而》里曾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的魅力。

  音乐首先给人的是心灵上的感受,而心又为君主之官,又主宰者人的神与志。活泼欢快的乐曲能使人振奋精神,能激发情趣;而优美雅静的乐曲却能让人畅志抒怀,安定情绪;低沉的哀乐,却能催人泪下,让人悲切不已。音乐通过不同的曲调的舒缓快慢调节心理上的不平衡。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于是,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述了“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不同的音阶,并进一步将它落实到五脏,,就出现了“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肾在音为羽”。

  那为什么五脏能与五音相应呢?

  从“脏腑学说”来说,五音合五脏,从“五行学说”来理解,心属火,脾属土,音乐感受于心,然后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即火能生土,故心受之能对脾胃产生影响。其他各脏的原理也基本如此,都是通过音乐所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来使“五脏以应五音”的。

  现在报纸、网络、杂志都有说音乐有治病功效,经常听音乐、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可以得到调整。经常听音乐还能缓解皮肤的衰老,延长寿命,可为什么音乐对人体能产生如此大的功效,其理论基础到底是怎样的?

  在《医学大全》里曾有比较全面的描述

  振动协调:人体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人的脑电波运动、心脏搏动、肺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神经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当人患病时,体内节奏处于异常状态,选择适当的乐曲,借音乐产生的和谐音频,可使人体各种振频活动协调,从而有益于患者的恢复。

  按摩刺激:声波所具有的特俗能量传入人体后,使细胞发生和谐同步共振,可直接对细胞起到一种微妙的按摩作用,从而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系统释放多种生理活动物质,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生阳气与通经络:欣赏音乐可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的“气功状态”。适当的音乐,可使人的心境净化,达到较高的心静状态,从而产生阳气,打通经络,实现治疗疾病、保健身体的目的。

  宣泄能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对职业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人的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便会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欣赏音乐、歌唱,可以宣泄心里压力和生理的能量,消除紧张,治疗疾病。

  沟通桥梁:疾病往往使人与外界的交流不同程度地减少,心里疾病尤为突出。这使人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情绪和精神受到损害。音乐恰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可减少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音乐史我们每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精神放松、心情愉快,令人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体力得到适当的调整,所以,我们在闲暇之时,要多听听音乐,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换来健康的身心。

  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从事音乐、歌唱事业的人都比较年轻,这也许与音乐的感染力有关。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灵魂,让人忘记疲劳与烦恼,还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契合,但听音乐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 听音乐要适时适地

  在起床或就寝的时候,可以用养生音乐做为背景音乐,如古琴乐曲、舒缓的钢琴曲、佛教音乐,亦可以在闭目养神时静心体味音乐,净化心灵。

  二、 音量一定要适当

  声音的大小,对人体的按摩作用只有很小的区别,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声音到脏腑都有感觉,人的耳朵就会吃不消的,所以,应当以最佳听觉来收听音乐。

  三、 睡眠音乐一定要慎重选择。

  睡眠音乐除了要有一般催眠曲必须具备的要素外,还要注意旋律的美感,最好选择音量,节奏,情绪渐缓的曲子,这样就可使催眠的效果更好。但千万不要带着耳机入眠。

  只要做到合理运用悦耳的音乐,你就可以像孔子一样感到美食也不如美乐,过了几天还在想念悠扬的音乐,长期这样享受音乐,你就能够享受平和心境,达到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