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反衬艺术
田永明  时间:2001年5月31日 浏览数: 打印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人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霏霏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人的心情形成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才使诗中流动着让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运用反衬取得良好表达效果的方法。

  一、以人衬人。如果要在文章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单从人物自身落笔,虽然也能表现人物某一特点,但有可能因缺乏参照而不十分鲜明,因此,人们在表现人物时,便喜欢用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点。例如,张中行先生在《苦雨斋一二》中写他的老师——著名文学家周作人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北宋初年的一个大官,性吕名端,字易直,作到平章事(宰相职)。同富郑公,韩魏公等相比,他不算有名,可是关于他有个有趣的评语,而且出自皇帝之口,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苦雨斋主人周作人是北京大学的老人物,从一九一七年到校,到一九三七年事变后的学校南迁,整整二十年,可谓与学校共存亡。我上学时期,他主要担任日文的课,有时兼点国文系的课,如讲六朝散文之类。他是老师行辈,我离开学校之后还同他有些交往。旧事难忘,有时自然会想到他;每次想到,吕端的故事就涌上心头。也许应该算作感慨吧,不是惋惜他不能学习吕端,而是与吕端相反: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见《负暄琐话》36页)

  大家都知道周作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了伪满政府的教育总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妍。但他的文学成就又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生的张中行,和周作人有过较多的交往,但在评价周作人时,在诸多评价中最为简明扼要,公正平和,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如果稍作分析,便不难发现,作者运用的就是以人物反衬人物的艺术手法。他用皇帝对吕端的评价,来反衬周作人,得出周作人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的评语,可谓一语中的,十分深刻。如果作者只把这一点提出来,没有吕端的反衬,就不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二、以物衬物。要描写事物,想抓住特点,写出事物的神貌,反衬也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以物衬物,可以在反衬中把事物的独特个性表达出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宗璞的散文《报秋》,其中有这样两节文字: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