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
谢富胜  时间:2002年5月9日 浏览数: 打印

  骚人墨客描山绘峰,佳作名篇,无计其数;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山岳岩峦,书中频现。

  山,古代因其构成物质、状貌、部位等不同而名称繁多,分别甚细,这里姑且名之山族。山族古称,是文化知识之一,而知晓山族古称,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需。笔者集释了古诗文常见山族名称,试图为广大中学生古文阅读提供些许方便,以助一臂之力。

  岳:高大的山。我国五大名山合称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到》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山:石头大山。《列子.汤问》:“太行、王层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李白《梦游天佬吟留别》诗:“须行即骑访名山。”

  岭:小而尖的山。谢灵运《初去郡》诗:“登岭始山行”。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陵:大土山。《孙子兵法.军争》:“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左传》:“肴殳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丘:夹在大山中间的小土山。《商君书.徕民》:“秦国四竟以内,陵阪(bǎn)丘隰(xí),不起十年征。”(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年不收赋税。)

  峤(qiáo):尖而高的山。颜延之《和谢灵运》诗:“(qì)予间衡峤。”(抬起脚后跟看远方,但被衡山的山尖隔开。间,隔开。衡,衡山)。

  屺(qǐ):无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岵(hù):有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钦(qīn):小而高的山。木华《海赋》:“若乃岩坻之隈,沙石之钦”。

  岑(cén):小而高的山。杜颜《灞桥赋》:“明月生岑,凉风度水”。张衡《南都赋》:“幽谷(qin)岑,夏含霜雪。”(岑,高锐的样子。)

  岘(xiàn):小而高的山。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苕递陟陉岘。”(苕一作迢。)

  虚:大土山。《诗.庸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此义后写作“墟”。柳宗元《观八骏图说》:“古之书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记,记载。骏,好马。)

  陇断:土岗子,泛指山。《列子.汤问》:“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冀,冀州。汉之阴,汉水的南面。)亦作“垄断。”

  阜:土山。《荀子.赋篇》:“生于山阜。”

  阝亢(kānɡ):大土山。扬雄《甘泉赋》:“陈众车于东阝亢兮。”

  峰:山的尖顶。李白《蜀道难》诗:“连峰去天不盈尺。”

  峦:①小而尖的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另》:“丘峦崩摧。”

  ②山梁、山脊。王勃《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列风峦之体势。”

  冈:山梁、山脊。《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玄黄:指马病)。此义后又写作“岗”。

  嶂: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样的山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崖:山陡立的侧面。韦应物《兰岭精舍》诗:“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岩:高峻的山崖。王勃《青苔赋》:“绕曲江之寒沙,抱幽岩之古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千岩万转路不定。”

  壁:陡峭的山崖。李白《蜀道难》诗:“枯松倒挂倚绝壁。”

  巅:山顶。《诗.唐风.采苓》:“首阳之巅。”

  山献(yǎn):山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绝多生怪柏。”

  阪(bǎn):山坡。《诗.小雅.伐木》:“伐木于阪。”  陂(bēi):山坡、斜坡。陆游《思故山》诗:“陂南陂北鸦陈墨,舍西舍东枫叶赤。”

  岫(xiù)①山洞。张协《七命》:“临重岫而揽辔,顾石室而回轮。”②峰峦。杜甫《甘林》诗:“晨光映远岫,夕露见日希。”

  麓:山脚。王夫之《小云山记》:“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大云,山名)。

  壑:山沟。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

  峪:山谷。王恽《汾水道中》诗:“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起蛇。”

  峡:①两山夹水的地方,多用作她名。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指两山之间。王维《桃源行》诗:“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韩非子.内储说上》:“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石邑,山名。)

  选自《中学缴园地》2001年12月总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