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来 到课堂中去——棠外学生到成都自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文、图/唐廷婷时间:2023年5月8日 浏览数: 打印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4月20日,棠外高2022级地理备课组组织学生到成都自然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提升素养。

学生课堂分享
学生课堂分享

  本次研学之前,学生通过地理课了解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六大常设主题展厅选择各自的研学主题,确定调研计划、具体分工及呈现方式。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研学小组在展厅听取讲解、疏解疑惑、收集资料、讨论问题。研学后的一周,小组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形式,并最终利用地理课堂进行分享。

学生课堂分享
学生课堂分享

  有小组从矿产资源厅内的矿产原石出发,探索宝石的定义,分析其形成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各种矿产资源都是经过上万年的沉淀才形成的,无论是开采珍稀宝石资源,还是开发各种矿产,都要注重保护环境。

  有小组介绍矿产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讨论现有资源与中国珠宝首饰消费中所蕴含的地理DNA,并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学生研学分享
学生研学分享

  有小组喜爱矿物的色彩,展示了青金石制成颜料的过程,所制成的“克莱因蓝”被广泛用于绘画。他们还分析了矿石颜色多变的地理和化学原因,展示中国传统色彩与矿石的密切关系。

  有小组关注缤纷生命厅的蝴蝶标本,在收集网络资料之后,为大家呈现了世界蝴蝶图鉴,不仅鉴赏了各种美丽的蝴蝶,还分析了2022年云南蝴蝶大爆发的原因。

学生研学分享
学生研学分享

  有小组青睐龙行川渝厅中的恐龙化石,查阅相关信息后,总结出馆内恐龙吸引眼球的原因:观众可以零距离观看新鲜出土的恐龙化石,也可以利用数字触控“复活”几亿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还可以通过触摸控制恐龙的呼吸、观察器官的运行、体验虚拟投喂。

学生研学感想.
学生研学感想.

  有小组注意到雨林、草原、温带森林等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标本,通过查阅《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展示中国的关键区域,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研究调查和教育宣传角度宣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小组关注自然生物的演化过程,以海百合为例,探究其生活习性,分析其亿年寿命的形成原因和成为神秘化石的地理意义。有小组偏爱冰川,不仅梳理了冰碛物的分类,展示了壮美的蜀地冰川,还详细讲解了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最后从保护冰川的角度提出倡议。有小组思考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探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生物如何组成现有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恐龙和其他动植物又如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地理研学报告
地理研学报告

  一直以来,棠外深化“3+1”教改,践行“教学评一致性”,致力于建设“棠外高中好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学科核心素养,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棠外高中地理教研组、备课组、王济地理名师工作坊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持续发挥“实践课堂”的育人作用,助力学生学有所成。

  (审/宣招处)

〖信息来源: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