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竞春晖 同课同台赛风流
撰文:周雪,审稿:杨开清  时间:2010年11月24日 浏览数: 打印

部分骨干教师合影
部分骨干教师合影

  2010年11月8日至10日,阳光明媚,成都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一行五十人来到棠外进行跟岗研修培训。棠外初中部5位年轻语文老师与市级骨干教师同台竞课,师生尽显青春活力,课堂异彩纷呈,获得赞誉连连。

  三天的学习培训中,棠外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与骨干教师们一道,听课,献课,研讨,全程学习。5位年轻老师还与市级骨干教师同台竞艺,同课异构,呈现了5堂各放异彩的观摩课。他们良好的基本素质,精彩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气氛,精准的课堂点拨,充分体现了学校“3+1”教改模式的特色。季红老师的《观沧海》磅礴大气,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入情入理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师生。何柳容老师的《夏感》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教学目标达成高效,学生参与性高,课外拓展恰到好处,得到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周雪老师敢于触及作文教学的难点,执教《写作要打开思维》,以趣味游戏导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由表及里,有效地打开学生思维,得到专家们的肯定。李清老师的《台阶》,清丽的课堂语言,将“台阶”的细节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文本中的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昌宣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对文本解读深入,抓住文眼做文章,以“痴行——痴景——痴心”展开课堂,张弛有度,善于启发和点拨,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带队专家评课时幽默地说:“有一首歌说,长大后你就成了我;今天我要说,几年后你就成了骨干。”

  棠外语文教师在这次活动中显示出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水平,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与会骨干教师的高度称赞。

部分授课教师和指导老师
部分授课教师和指导老师

  附:棠外教师上课教案及反思

        《写作是一种打开》教学案例及反思

           周雪

  【案例背景】

  初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文章也远离生活,或闭门造车,或胡编乱造。而当前作文教学也是无序化状态,每个阶段都无明确的目标指导。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我以为作文教学一定要序列化,每次要教给学生的内容,都应该呈阶梯型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回归写作本源,“以我手写我心”,真正写出自己所见所感。而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思维。

  【案例描述】

  从上述背景及想法入手,刚好遇上学校的作文征文比赛,我便借征文题目《依靠》,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打开思维的写作训练。

  这堂作文指导课,我在内容上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导入新课

  先用简单的脑筋急转弯,学生基本都能想到;接着我出示了用不同颜色的代表颜色的字,让学生只说颜色不说字,并以接龙的方式进行,要求又快又准。某些同学反应快的,基本没有问题,有些同学一着急,便会按定势思维说出字本身。

  我借这两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告诉学生,只要思维打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包括我们认为最难的写作文。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思维。

  第二步: 出示题目,逐步打开

  1 出示“依靠 ” 先让学生尽可能的想在横线上填入的对象,要求数量多。

  学生在此步,多为填写家人、朋友一类,离自己生活近的人物或物品

  2 老师指出刚才同学思维的差异导致答案的不同,再出示“ 依靠 ”让学生思维跳出自己的狭小圈子,看能加入什么主语。

  学生思维开始活跃,填写的内容开始增多,扩大到自然、社会等方面,但回答内容还是多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人物

  3 由三幅图画,再次启发学生打开思维

  第一幅图,出示《居里夫人》,采用师生对话方式,讨论居里夫人成功依靠什么?学生由于学过《我的信念》一文,很容易回答“依靠信念、执着、对科学的热爱” 等等

  第二幅图,出示吉米漫画《在最痛苦的绝望遇见最美的惊喜》,采用同桌之间讨论图中人为什么能如此镇定面对困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也能答出乐观豁达的心境,也有小组同学能另辟蹊径,找到这个人被大自然所吸引。

  第三幅图,是留守儿童的现状,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图片上的人依靠什么,从而引导,原来我们也可以依靠自己。

  这三幅图片的层层推进,我让学生的依靠对象由具体到抽闲,由表及里,是一个打开思维的过程。

  第三步:感情指引,触动学生心灵

  通过上一步,学生已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可以依靠的有那么多,那最让他有感触的“依靠”就是可以下锅的好材料。我设计了“我最 的依靠,是 ”,让学生来表述。还出示了几个例句。

  学生在明白意图之后,调动自己曾有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感悟。这就为学生写作文奠定了选材和抒发情感的基础。

  第四步: 捕捉细节,描写片段

  在那么多美好的回忆里,你和你的依靠有怎样的故事?请你选取一个印象最深、最感动你的句子,写一个片段。

  有了先前指导和铺垫,学生在酝酿好的感情基础上,很容易找到感动他们细节。我再通过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选择和写作。

  第五步: 配乐范读,情感共鸣

  点评完学生的片段后,和学生分享写得好的一篇同题优秀作文,在感人的音乐声中,把学生的情感渲染发挥到极致。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打开了作文的思路,剩下的就是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此时的写作训练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案例反思】

  针对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此次征文比赛题目的难度,我设计了此课来帮助学生找到材料,后面还会以序列的形式,教学生在写作手法、表现形式方面进行“打开”和“突破”。

  比较成功的几个方面是:

  一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案例与传统的作文指导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作文指导主要在作文的技法上下工夫;而本案例最大的特点是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也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

  二 导入激趣:通过游戏的参与,让学生对于作文的恐惧减少,课堂参与度极大提高,由被迫说被迫写,变成我想说我想写。

  三 拓宽选材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独特感受:学生构思思路都是从赞扬亲情的角度来构思。我以自己为例,以图片为例,逐步层层引导学生,从有依靠到无依靠来靠自己。经过这样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了原来的统一的大众化感受,说出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选最熟悉、最动情的材料,避开尽人皆知的材料,选择只有我知的材料。整个过程完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牵强的指导,没有理论化的语言,完全是在交流、谈话中进行,水到渠成。

  四、让学生进行的课堂片段描写,我与学生们一起回忆、分享了这一个个温馨美丽但或许又早被我们忽视的镜头;通过点评,他们明白哪一种材料能打动读者,怎么写能打动读者。比如有位基础很好的同学写的她母亲接她放学,过马路的姿势,以及眉眼间的温情,不仅打动了全班同学,也勾起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回忆。

  存在问题:

  1我的功利性还是太强了一点,很多时候都在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分析材料,对于学生思维的真正打开还有一定的差距,若只是对于《依靠》文章的指导,任务基本完成。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再大胆一点,用更多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以打开。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事理分析能力。

  2 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时,出示自己的例子太多,反而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尽可能的减少例子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自己有所感。

  3课堂点评片段环节,我的语言应该再精准一点,给学生能明确的指引。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作文指导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坚持不懈走很长很长的路。我坚信,只要我们老师能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真正的在课堂上实现自己想给学生的一切。

  

         《观沧海》教案

          季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准字词,读出停顿、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曹操其人。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领会诗歌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导入:公元207年9月的一天,河北昌黎,渤海边,碣石山,秋风瑟瑟,波涛涌动,这时,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登上碣石山,观茫茫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打开PPT

  明确:

  东临/碣石jié,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s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现在请同学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

  请同学单个读,小组读,齐读。正音、节奏。

  二、师:从你们刚才的朗读中,我不仅听出你们已经读准了字词、读出了节奏,还听出同学们在朗读时已不知不觉被诗中的内容和感情所感染,感受到了那种气势,下面我想请问同学们,你都感受到怎样的气势?

  (明确:豪迈、激昂、慷慨)

  诗人是通过描写哪些景物传达出这种气势的?

  (明确: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银河)同学们,日月和银河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景物吗?不是的,因为“若”字可以看出是想象的,(而且日月和星辰可能在同一时刻出现吗?不可能,所以这是作者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水何澹澹,动态描写,山岛竦峙,静态描写,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 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些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板书。

  三、我们知道,诗歌中需要联想和想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发挥你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些景物?试品析描写这些景物的语言。请同学们拿起笔,边读边想边勾画。(待3分钟后,前后俩同学可以交换意见,进行讨论,讨论3分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明确:何:多么,澹澹:形容水波粼粼,荡漾的样子。这里放缓声音,因为此时并没有风,只是泛着涟漪,水波粼粼荡漾着。竦峙是高高的耸立,想象一下放眼望去,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垠,而山岛却坚定倔强的耸立在海中,所以此处“竦峙”加重语气。作者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明确:“丛”字,“丰茂”一词,极言树、草之多,之繁盛,勾勒出岛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觉得自己的宏图伟业也犹如着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充满活力。所以此处“丛”“丰茂”加重语气。)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明确:“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形容波浪大而壮,“涌”字写出了海水的动荡不安、波澜滔天,所以“萧瑟”“洪”“涌”加重语气。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生命不息!这句话逼真的展现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使我们不仅看到大海波涛汹涌的形态,仿佛也你感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也暗示了自己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诗篇的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既然观的是沧海,那为什么还要写树木和百草呢?

  (明确:因为1、树木和百草为岛上山上之物,而岛屹立在沧海中,作者自然而然能看到海2、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的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的“其”指的是什么?大海。

  这句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的运转,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星光璀璨,斜贯在天空,他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像发源于沧海一样。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写出了沧海之博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以说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他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宏伟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并不多见。

  四、那为什么诗人就有如此大的胆识和气魄来写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诗人正处于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余部队,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抒发了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历史上有人是这样评价曹操: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我们在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龟虽寿》,请同学们一起背诵。抒发了作者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

  五、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曹操的那股豪迈、激情、奔放、登上碣石山,观茫茫沧海,以歌其志!

  曹操《观沧海》齐。

  同学们,我们看到全诗描写景物,并无直接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受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诗言志,歌抒情,请问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观沧海》教学反思

         季红

  11月9日,我再次登上第一阶梯教室的讲台,忐忑却强作镇定地上了一堂公开课,与第一次见面课不同的是,听课的是传说中的成都市骨干队伍。

  例行公事,谈谈我的总结与反思,首先我将我所有的弊病归结为教师素养不足,关注学生不够。下面就教学各环节逐一分析:

  一、 关于导入。导入的设计,我先后有三次调整与认识,起初,我想以拓展为由附庸风雅,引入一些与此诗格调相似的诗句,后因想着自己虽未达到本色语文的要求,但也应该向其靠拢,就去掉枝枝蔓蔓,直引入文,从设计到正式上课,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但现在想来,也许这样设计更好: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结合注音与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生思考,回答,师引导,然后再贯以我的导入,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而不是一开始我给定个调,学生被牵着走,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二、 关于整体感知。我设置的问题是:“这种气势是通过那些景物传达出来的?”或“哪些景物传达出这种气势?”师相机板书,以理出本篇诗歌的写作思路,再以“日月”“银河”是作者实实在在所看到的景物吗?引出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以动景、静景相映衬,写大海的广阔与、博大与雄浑。再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言志、歌抒情”,得出诗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实际上我的设计并未在课堂上得以自然、流畅的展示,说明我的课堂展现与应变能力亟待提高。

  三、 关于景、情分析。我设置的问题是:“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勾画,找出你最喜欢那处景物,试分析描写这处景物的语言。”此处,本想以景物传达的气势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分析,但由于我的问题指向不清晰,分析引导不够深入,学生也稍显拘谨,导致此处是本课的最大败笔。首先,分析方法不明确,导致学生也无从下手,虽然后面我也提了一下抓关键字这点,但悔之晚矣。再次,分析过程较为混乱,如有学生提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我因想再由另一学生补充,我再做引导与分析,没想到另一学生提到别处,我也被牵到别处,且此处是总写景,下面分写山岛与沧海的景色,层次也为尽显,山岛与沧海浑然一体,动静结合,写出了沧海孕育万千,海纳百川的气派,也象征了诗人的宏图伟业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而此处我也并未找到突破点来点出景中所含之情,最后我就干脆自己一气呵成,成了我的表演秀。接下来的感情抒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于此直抒胸臆,但课堂上也并未呈现出来,此处我的过度也比较生硬与突兀,未做到逐步引导与分析,在“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后,我就直接点出了此处勾勒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丽画面。而此处也是本诗的精髓所在,更应由老师稍作点拨,学生点明。在引入诗文的写作背景后我也是以师授代生学,直接点明诗人所抒之情。

  四、 最后背诵默写也算是硬生生的将本课给结束了。留下无尽的遗憾!

  我的三点反思:

  一、 关于备课。此次备课不充分,突出体现在:1、课堂上老师语言表述不完整,甚至有时也前言不搭后语,2、对学生点拨不精道。由于紧张与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上语言干瘪生硬,甚至表述也不完整,指向不明确;备课时我只考虑了自己怎样教,并未考虑学生怎样学,导致点拨要么流于表面,要么突兀的直入中心,而未步步为营,逐步推进,未关注学习的渐进过程。

  二、 关于课堂应变与教师机制。当然这一点是教师素养最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我最畏惧的一点。但是,我在常规课中,自认为还是有好些次比较精彩的应变与点拨,但是在公开课上,哪有那些心思!这也是我亟待提高的地方。

  三、 关于课堂内容与形式。当然,一个初出茅庐、功底浅薄的老师,常常将花里花哨的东西呈现课堂,以掩人耳目,遮盖一下内容的肤浅与干瘪;也有过分强调本色,而剔除所有的枝叶,导致课堂只紧不活。这当然是两个极端,我想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将内容蕴含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没有多余的形式,也不仅是干瘪的内容。上好一堂课好比修整一棵树,若将所有枝丫与树叶一概去除,只留光秃秃的树干,当然不美观,;但是将本来不开花的树硬生生绑上几朵鲜艳的花儿,或让枝丫任意伸展,这儿一支,那儿一堆,会显得不伦不类,也不美观。而真正的美观的树是有粗壮、饱满的枝干,以它为中心,伸展出错落有致的枝丫,圆润饱满的树叶,课堂也是如此。而对于初一的学生的来讲,也许形式的吸引更有力度,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在展现形式的的过程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享受精心安排的形式并主动学习和吸收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形式的比重也不同。以后再做细析。

  不过,就我所听到的老师们的点评,还是比较留情面的。当他们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时,“季红是新老师”就像是我的盾牌一样将我挡在后面,我就暂得安寝,真是懦弱!我知道“季红是新老师”这快盾牌会被时间慢慢消融,居安思危,更何况现在的我也并未“安”啊!本着这种忧患意识,本着最初的梦想,季红将不骄不躁(也没骄的资本),继续上下求索,向“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而努力!

   

        《夏感》教案

          何柳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周我们在朱自清、王湾、白居易的带领下,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喜春之美或伤春之时光匆匆。随着时间的滚滚前进,我们也在时间的驱使下走进了夏天,走进梁衡的《夏感》

  板书《夏感》梁衡ppt

  二、夏之感觉

  夏感、夏感,你可以怎么扩展这个题目?

  生:夏之感觉、夏之感受、夏之感悟、夏之感情、夏之感想……

  那么说到夏天,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热、烦

  那么在著名作家梁衡看来,夏天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紧张、热烈、急促ppt

  文章开篇就说“充满整个夏天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概括了夏天的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句话呢?

  学生给意见、试着朗读、读出语气和情感(热烈急促)

  生齐读

  那么作者又会从那些方面去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呢?边听学生朗读边思考

  学生分段接龙朗读

  师生共评学生的朗读,个别语句教师带读

  例如:1、“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农民的急切

  2、“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逐渐升调

  3、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

  问:作者写夏感,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夏之景物、夏之色彩、夏之旋律ppt

  (一)夏之景物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夏天的景物,都写了那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你最欣赏那一个景物描写?

  听老师范读,学生5分钟自学,从文中勾画

  ——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

  ——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

  以“我最欣赏作者笔下的……,因为……”的句式,赏析文中美景、品味文中语言。Ppt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用“舰船”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在海浪中乘风破浪,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6、“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二)夏之色彩

  教师质疑:在作者眼里,夏天是金黄色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在我看来,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湛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ppt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夏天是金黄色的呢?作者选取金黄色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用意呢?

  生:

  师:在北方,黄河流域,高粱、小麦在初夏成熟,呈现出一片金黄,作者所描写的就是北方的夏

  不仅如此,黄色是一种中性的色彩,作者也给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正应了夏天处于春与秋之间,代表着收获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看那棉苗、高粱、玉米、瓜秧,在夏天里都是怎样的情形呢?

  学生齐读该句,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动词:挑着、举着、匍匐、冲刺。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形象,写出夏天的希望和农作物的旺盛生命力

  好句:“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夏之旋律

  作者写了这么多的夏天乡村的景物,那么乡村农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生:

  明确:紧张、辛苦

  从哪些地方体现出农民生活旋律的紧张的?

  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

  ——白天紧张:块割快割、快打快打;晚上紧张: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可是下了雨。ppt

  如何理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身上挑着夏秋两季”?

  ——引用,加强观点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比喻,将夏秋两季比成可以挑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担子重,责任重。悯农的思想感情

  三、夏之感情

  夏天,是苦涩的,是辛苦的,是浸泡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刚才通同学们也说,“感”,还有感情的意思,那么,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生:赞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样一个苦夏?这样一个浸泡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天?

  生思考作答

  教师:夏天紧张、热烈、急促,夏天景物美,夏天人们勤,。与其说赞美夏天不如说赞美在这个夏天里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在这个季节里,劳动人民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而倦怠,而是更加的紧张、更加的热烈。作者梁衡长期与这些劳动人民接触,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苦、他们的伟大。(ppt)

  四、夏之感悟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夏麦滚滚,冬雪皑皑。夏天即使苦涩,但是作者梁衡尚且要大胜赞美,更何况夏天还有那蝉鸣蛙叫,稻香麦浪。那么,同学们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对这个黄金的夏季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同学们用美的语言书写你心中美的感悟。  ppt

  学生写感想

  展示学生的写作

   

          将课堂还给学生

        ——《夏感》教学反思

          何柳蓉

  在上完这节公开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上,老师一味的逼着拖着学生进入自己所设计好的情境当中,固然教学环节流畅,但是怎奈学生的语言创造力的培养。

  各位骨干教师在评课时,也指出了我在这堂课中所存在的足多问题。浦江一位老师围绕这次培训的主题“高效课堂”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何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提高课堂的效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尝试教学法”,设计重要的引导点去讨论去学习,聚焦学生需要讨论的地方。

  的确,本堂公开课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但是教学的设计也比较传统,“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和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于是,在上完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校倡导的“3+1”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这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被老师牵制着,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主动性。老师在面面俱到地讲解,殊不知,教学效果却是一面未到。

  刘主任一直在说,语文教学要简单,要本色,要以一个问题生成丰富的课堂。但是这堂课老师的问题多、碎、杂,缺乏一个主问题贯穿始终,整堂课问题很多显得多余,虽然问了,但是却没有达到文的目的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堂课在我自己看来上的比较的失败,没有把时间还给学生,导致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受制于老师,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这也暴露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严重的不足。我相信有反思才会有进步,自己也会从这次公开课中吸取教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