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这个职业群体中,有六成是女性。她们和男教师承担着同等的教学职责,但她们同时又肩负带孩子、操持家务的重任,在心理和生理上也有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在当今空前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竞争环境中,如何取得并巩固与男教师同等的职业地位和成就地位,如何把握自己终生的命运之舵,成为对广大女教师的严峻挑战。
由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这种挑战面前,许多女教师固有心理问题加重和扩大了,新的心理困扰产生了,特殊的困难也形成了。她们需要理解,她们需要帮助,她们甚至需要呵护。但是,我们更要说,女教师自己要挺起腰杆来,努力学习知识,努力认识社会,寻找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弱点,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教”好自己。越过心理困扰,你就会成为强者。编者欧老师是个兢兢业业的中学女老师,在深圳工作了将近10年,曾经得到过好几项政府表彰,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学生、同事、领导一致认同的好教师。但是,最近家里发生了两件事情令欧老师烦恼不已,一个是带孩子的保姆突然走了,幼小的孩子又哭又闹,不肯接受新来的保姆;再是自己的妈妈又病了,整天得跑医院。即使回到家里,学生家长的电话也是一个接一个,没有一刻喘息。妈妈病倒在床,幼小的孩子没人带,电话铃响个不停,家里一片混乱,搞得欧老师整天疲于奔命,人仰马翻。老公强烈要求她请长假在家,她又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正为这事举棋不定呢。“过去总是一心干工作、干工作。现在才突然发现,自己作为母亲、女儿、妻子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唉,做个女人真难呀。”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只是个例,但是,相信许多女教师都会亲身体验过类似尴尬的境地。长久以来,女教师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忽视的群体,我翻遍了关于女性的杂志,却没有发现“女教师”的字眼。关于女教师,人们往往只看到“工作稳定,一年有两个假期”的职业特点,却无人提及女教师在“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个人发展”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窘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女教师,透视深圳女教师的心理困扰。
困扰一:工作与家庭难兼顾
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女性生育后“阶段就业”的说法,因此,绝大多数女性在生育后要回到工作岗位,与男性参与同样的职业竞争。女教师在和男同事一样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扮演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尤其在深圳,男人普遍较“忙”,难以照顾家庭,女性要承担多半的家务劳动。据一项调查表明:男性就职者平均每天在家务上所花时间不足1小时,而同样有工作的女性却要花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即使家庭经济情况不错,一些家务劳动可以请钟点工代劳,教育孩子的责任却无法推卸。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冲突,可以说,是贯穿于一个女教师职业生涯的中心矛盾。
那么,当女性在遭遇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时,会有怎样的选择呢?据对6256个女性的调查表明,56%的人说不清或难以决定怎么做,而有26.7%的人选择牺牲事业,另有13.8%的人选择牺牲家庭。令人注意的是,过半数的女性选择“难以决定”,说明知识女性平衡家庭与事业矛盾时的艰难。同时,选择牺牲事业的女性比选择牺牲家庭的女性多出整整一倍,这些曾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在家庭责任和事业抱负的两难境地里,不得不牺牲个人成长的需求,挑起家庭与教育孩子的重担。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选择在家中当贤妻良母的女性有65.7%,而有20.9%的人选择成为家庭的支柱,只有7.8%的女性希望在家中扮演女强人的角色。更多的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宁愿牺牲事业上的成就,因为她们很清楚,事业上的成就意味着巨大的个人牺牲。
一位女教师一直渴望有出去进修的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当领导把一个难得的出国进修的机会派给她时,她却放弃了。她的决定令很多人惊讶。她的理由是孩子小,老人老,不能走开。我们设想一下,放弃一个渴望已久的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中经过怎样的内心挣扎?
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得今天的职业女性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竞争当中,但同时也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难堪。女教师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她们也渴望通过工作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有更多的事业发展空间。但是,传统观念同时要求她们回到家里“相夫教子”,这往往使她们感到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尤其是中青年女教师,在学校她们是教学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领导对她们也有较高的期望;在家里,她们是“顶梁柱”,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子女,是最繁忙最劳碌的女性人群。复杂多重的社会压力使得她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困扰二:环境封闭,职业成长缓慢
长期精神紧张、负荷过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回到家庭,而且越是学历高的教师这种想法越强烈。这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不无关系。教师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复杂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应该是最具有成长性的职业。但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卡得死死的,还时不时得用“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下,同时不停地担心班上哪个学生又出“问题”了。上了一节又一节课,批改了一班又一班的作业,一天下来已经头昏眼花。有老师戏称自己是“鸵鸟族”,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埋头批改作业、备课、出考卷。这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接触少,感受到的社会信息量非常有限。工作环境的闭塞慢慢形成了女教师的思维模式化、心理停滞化,知识更新缓慢,职业成长性较低。这令许多女教师,尤其是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中青年女教师感到了心理危机。职业环境的封闭和长期积累的压抑造成的成就焦虑是女教师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位34岁女教师的内心独白最能反映女教师的这种矛盾的生存状态:“我一想到自己像个被蒙住双眼的拉磨的驴,要永远地这样拉下去,心里就一阵恐慌。可能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我发觉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对新事物反应迟钝,情绪也越来越忧郁,心理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没有什么能使我高兴起来。我担心,长此下去,我是不是还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另一位年轻、有才华的女教师就是不甘忍受这种封闭、压抑的状态,决心走出教师的“围城”。结果,社会很快验证了她的担心和焦虑,很多用人单位一听说她是做教师的,就摇头。他们的观点是,他们需要的是思维敏锐、善于捕捉新信息、接受新生事物快、没有职业思维框框的人,教师显然不适合这个职位,尽管她很年轻很有才华。
困扰三:工作生活混在一起
有心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细节:女教师随身携带的包比通常人的要大一点,或者随身提着一个纸袋。不用问,那里面一定装的是教材、考卷或者学生的作业,回家后备课或批改作业已经成为多数教师理所当然的“家庭作业”。据调查,超过半数的教师会把未做完的工作带回家里。即使偶尔运气好,回家时什么也不带,但那响个不停的家长电话也让人无法真正放松。有一次,笔者在一个要好的女班主任家里闲聊。但是,我们的谈话多次被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打断。这些电话,多是学生家长打来,有询问孩子情况的,有问考试成绩的,有对孩子束手无策求教于老师的,而且一个电话一说就好长时间。据说,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尤其是班主任和主科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怎能真正放松?怎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家庭生活?
有一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发现班里有些学生在放学时间去学校周围的游戏机厅、网吧“闲逛”,家长很是担心却又束手无策。这个女班主任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这些游戏机厅、网吧“逮人”。方法虽笨,但也有一些效果。但这牺牲了这位教师多少休息时间?这些随时发生的事情相信每个做老师的都遇到过,利用休息时间来解决学生、教学问题已经是教师群体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相混淆,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无处发泄,精神紧张就很难有效地消除。这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最具杀伤力的。
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调查研究都一致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其他职业群体,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如男教师。来自上海的调查表明,上海的失眠者占全市总人口的15%,而其中超过半数是知识女性。长期的失眠令知识女性出现面色灰黄、皱纹增多等早衰现象。来自部分专科医院的反馈,近年来心理失调咨询者明显增多,其中多为知识女性。
困扰四:职业压力越来越大
过去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一根指挥棒,学生对老师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如今,学生的感受、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重视,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体制也越来越健全,教师的角色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上面的升学指挥棒,下面学生的千万双眼睛,教师夹在上下中间,既要让上面满意,又要让学生喜欢,其压力可想而知。双向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如今的教师越来越不好做了。习惯性地依靠威严来管理学生显然只能是死路一条,今天的教师可能更多地要凭借自己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来使学生信服。来自北京对10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72.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而45%的教师承认确实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难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于这一点,女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比男教师大。这并不是妄自揣测。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主动认知和主动行为模式能缓解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回避模式会加重压力对心身的不良影响;问题定向应付比情绪定向应付更能减少心身症状和疾病。而在压力面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采取回避模式和情绪定向模式,所以女性比较容易忧郁、焦虑、不安,也容易得神经衰弱、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
在教师这个职业群体中,有六成是女性。由于她们多重的社会角色、特殊的职业模式、固有的身心特点,她们有理由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在深圳这个物质经济发达、精神渴求丰富的城市。但更重要的是,女教师自己要勇于撕破消极的自我标签,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成长,不断地提升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拥有驾驭环境压力的能力,才能不断地超越机械、平庸的生活,使自己更具有活力与创造力,最终做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知识女性。